將反貧困制度化,是中國的最大優勢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胥大偉
發于2020.10.19總第968期《中國新聞周刊》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累計已有8億多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球減貧經驗最豐富的國家,“中國經驗”究竟是什么?
操作這個選題時,我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解構出中國這套扶貧機制。
作為政府主導式扶貧的典范,中國扶貧是一套精密且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這套扶貧機制包含多個子系統,系統與系統之間又相互關聯。
然而,精確扶貧戰略的實施,難點在于如何建立貧困的精確識別機制。從貧困戶的篩選和定位,到貧困標準變化再到精準施策,這是一套復雜的系統。通過采訪一線的扶貧干部、省級扶貧辦和專家,繁瑣的線條理順之后,展現出的是一條運行精密且環環相扣的系統。
對于中國反貧困“方法論”的理解,我發現中國式的扶貧攻堅,最大的優勢在于將反貧困制度化。國家自上而下、有組織有層次地實施反貧困戰略,并將反貧困納入到國家發展規劃中。正如北京大學貧困地區發展研究院雷明院長所說的,沒有把反貧困制度化,意味著反貧困只能是一個措施化的政策,形成不了整體效應。
制度化所帶來是舉國體制的高效率,在外界看來,中國是典型的行政式扶貧,然而實際是,長期以來,中國實施的是政府主導、市場和社會共同參與的扶貧開發模式。不是傳統意義上行政命令式的剛性主導方式,而是一種柔性主導。
正如受訪學者總結的,中國減貧的核心經驗就是在執政黨的政治議程推動下,以政府主導為主,依靠開發式扶貧和保障式扶貧相結合,在不同階段對扶貧總體方略進行戰略性的遞進演化。
總而言之,一個國家的扶貧成敗,關鍵在于政府要有強烈的減貧政治決心。
《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第38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