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由中外科研人員合作完成的一項最新古人類研究結果表明,在距今120萬-70萬年的中更新世氣候轉型顯著階段,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早期人類為應對氣候變化,在地理分布和石器制作行為等方面做出重要轉變。

這一重要科研成果突破了東亞舊石器時代早期石器技術缺乏變化與創新、簡單連續的傳統觀點,題為“中國早期人類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的響應”的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第四紀科學評論》發表。

據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楊石霞副研究員介紹,得益于幾代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的努力,中國目前已積累有豐富的舊石器和古人類研究材料和數據。這些材料的積累為學界序列性地思考和認識中國早-中更新世人類演化及其與氣候環境的耦合關系提供了基礎。
這項最新研究由中科院古脊椎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安徽大學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等科研人員合作完成。科研人員通過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及其前后階段中國古人類-舊石器遺址時空分布以及石器打制技術進行系統梳理和對比研究揭示:經過中更新世轉型期,伴隨著氣候向干冷轉變以及第四紀哺乳動物群的變化,高、低緯度間史前遺址的分布發生明顯的變化,如中更新世轉型期開始中低緯度地區的遺址分布更為集中、增長明顯。
與此同時,早期人類石器打制技術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如大型切割工具在中低緯度地區開始出現、發展;高緯度地區小工具加工在中更新世轉型期初發展明顯,隨后相對衰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