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7月26日電(記者熊爭艷、龔雯)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杰弗里·辛頓26日表示,人類面臨的重要挑戰是,如何讓人工智能既擁有超凡智慧,又甘于輔助人類,這值得全球通力合作。
辛頓當天在上海參加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發表題為《數字智能是否會取代生物智能》的演講。
他回顧過去60年人工智能發展歷程中的兩種范式,一種是邏輯型,認為智能的本質是推理,以規則操縱符號表達即可實現;另一種以生物為基礎,認為智能的關鍵在于神經網絡的連接。
辛頓表示,根據符號人工智能理論,句子可轉化為精確的邏輯表達式,但他認為實際上人們不是這樣理解句子。他以樂高積木為喻,闡釋詞語的動態組合。
“用樂高積木可搭建出任何形狀,其組合維度可達上千種,這本質是一種建模,語言也是如此。”辛頓說,每塊積木就是一個詞,雖然有成千上萬個形狀各異的詞語,但每個形狀都有一定靈活性,能夠根據上下文進行變形,與其他詞語契合。每個詞都有許多形狀奇特的“手”,需要與其他詞語“握手”才能組合。所以,語言理解更接近于蛋白質折疊的立體構象過程,而非簡單的邏輯符號轉換。
辛頓說,計算機科學有軟硬之分,即便硬件毀滅,軟件中的知識永存,且分享方便。而人類知識傳播效率低,如通過講話每秒最多傳遞約100比特的信息。若能源便宜,數字計算優勢更明顯。
“這引發我的深切憂慮。人類已習慣作為頂級智能存在,很難想象被更高級智能主導。就像飼養虎崽作為寵物,我們必須確保其成年后不會反噬。”辛頓說,人工智能在醫療、教育、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價值不可替代,單方面禁用人工智能不現實,建議各國自主開發人工智能技術,但共享“保持人工智能良性”的研究成果。
他說,訓練超級人工智能時,如何能讓它既擁有超凡智慧,又甘于輔助人類,這是值得全球通力合作的重大議題。
辛頓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因“通過人工神經網絡實現機器學習的基礎性發現和發明”而獲得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