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 美國總統特朗普22日在社交媒體上先后宣布,美國與菲律賓、日本達成貿易協議,并稱美日達成的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貿易協議。
特朗普政府一天之內高調發布美日、美菲貿易協議,披露與印度尼西亞貿易協議細節,并預告與歐盟即將開展的談判情況,意在形成美方推進貿易談判的輿論聲勢。不過,從美日協議等細節觀察,美為達成協議也作出不小讓步。同時,部分貿易伙伴并未受已達成貿易協議影響,甚至對美談判立場轉向強硬。
以讓步推動“最大規模協議”?
特朗普稱,根據協議,日本將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美國將獲得投資利潤的90%。日本將向美國開放汽車、卡車、大米及某些其他農產品和商品市場。美國將對日本輸美產品征收15%的關稅。
這是7月3日在日本橫濱一處港口拍攝的待售車輛。新華社記者賈浩成攝
日本是美國主要貿易伙伴之一,兩國因貿易逆差、匯率和汽車市場準入等發生過貿易摩擦。特朗普本月7日曾致信日本首相石破茂,宣布將自8月1日起把幾乎所有日本輸美商品關稅提高至25%。
負責談判的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22日當天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任務完成”。
石破茂23日晚些時候披露,根據協議,美國對日本汽車關稅稅率將降至15%。在日本輿論看來,作為日美談判焦點的汽車關稅下調幅度超出預期,反映美方在最終協議中作出了較大讓步。這一信號也刺激日本汽車企業股價大漲。
美方在汽車關稅方面的讓步也引起美國汽車行業的不滿。代表通用、福特和斯泰蘭蒂斯利益的美國汽車政策委員會主席馬特·布蘭特表示:“任何對幾乎不含美國本土零部件的日本進口汽車征收更低關稅、卻對美國產值占比高的北美制造汽車征收更高關稅的安排,都是一項損害美國工業和汽車工人利益的糟糕協議。”
這是7月22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縣西科維納市拍攝的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旗下品牌GMC的汽車標識。新華社發(曾慧攝)
高調披露協議帶節奏?
早些時候,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發文,宣布與到訪的菲律賓總統馬科斯達成貿易協議。美國政府當天還公布了日前與印度尼西亞所達成貿易協議的更多細節,稱雙方談判代表將在今后數周內確定協議的最終版本。此外,特朗普還披露美歐關稅談判“明天(23日)接著來”。
據路透社報道,特朗普常在對方國家尚未表態前,便通過社交媒體率先宣布達成協議,且通常不披露關鍵細節。例如,約三周前,特朗普宣布與越南達成協議,但截至目前,雙方仍未就協議具體內容發表正式聲明。
日本媒體分析,特朗普政府在美日協議中就汽車關稅作出讓步,以及搶先高調宣布一系列協議進展,意在推動更多貿易伙伴跟進,緩解自身因關稅談判進展緩慢以及愛潑斯坦案相關爭議而面臨的國內政治壓力。
路透社報道,美日貿易協議已引起與日本形成產業競爭關系的韓國警惕。報道援引分析人士的話說,在日美率先達成妥協的情況下,韓國對美談判已失去先手,無法爭取更優厚的條款。
7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左二)在華盛頓白宮歡迎到訪的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右二)。新華社記者胡友松攝
德國態度轉向強硬
歐盟與美國的關稅談判已進入最后階段,也成為近期媒體關注焦點。不過,特朗普政府傳出威脅對歐盟設定更高關稅,正令歐盟貿易協議前景變得更加復雜,原先主張歐盟與美國迅速達成協議的德國也開始立場趨于強硬。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歐盟此前一直致力于將“基準關稅”維持在10%,而對部分歐盟成員國而言,這已經是艱難的讓步。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和最大出口國,德國原本在對美反制問題上持較溫和立場,但形勢變化也促使德國向法國靠攏,轉向更為對抗的立場。一名德國官員直言:“如果他們(美國人)想要戰爭,就會得到戰爭。”
德國總理默茨7月中旬表示,他原本主張盡快與美方達成協議,但在得知美方不僅拒絕就汽車關稅讓步,反而堅持提高基準關稅后,德方立場轉向強硬。
與此同時,歐盟層面也加緊醞釀應對機制。歐盟委員會正討論是否在8月1日前談判無果時動用“反脅迫工具”,這是一個此前從未正式啟用的機制,可授權歐盟對企圖通過經濟手段逼迫成員國讓步的國家實施貿易與投資限制。
7月14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歐盟委員會負責貿易和經濟安全等事務的委員謝夫喬維奇出席新聞發布會。新華社記者彭子洋攝
加拿大:不會不惜代價達成協議
加拿大總理卡尼22日與加拿大地方領導人舉行緊急會議后,淡化與美國貿易談判取得突破的可能性,暗示雙方可能無法達成協議。
當天的緊急會議是為了應對美方威脅自8月1日起對加拿大商品征收35%的關稅所舉行。當被問及在最后關頭達成協議的可能性時,卡尼表示,“如果達成的協議符合加拿大人的最佳利益,我們就會同意”,但他補充道,“我們的目標不是不惜一切代價達成協議”。
卡尼還說:“這是一場復雜的談判,我們將利用所有必要的時間。”
加拿大人口最多的安大略省省長道格·福特說:“特朗普非常難對付,因為他的政策總是變化無常。”(記者:郭倩、馮玉婧、劉亞南、劉春燕、徐超、李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