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倫敦7月3日電 題:英國財政大臣為何落淚
新華社記者吳黎明
當地時間7月2日,午餐時分的英國下議院,首相質詢環節正進行到激烈處。英國廣播公司的直播鏡頭忽然轉向財政大臣蕾切爾·里夫斯——這位政府主管“錢袋子”的重要人物抬手輕拭眼角,淚痕清晰可見。這一幕被全球金融市場盡收眼底,瞬間觸發資本的本能反應:首相問答尚未結束,英國國債收益率飆升,英鎊匯率跳水,中型股指重挫,一場“股債匯三殺”的風暴席卷倫敦金融城。
市場如此劇烈的反應,令人不由想起2022年特拉斯“迷你預算”風波引發的金融地震。唐寧街迅速啟動危機公關。財政部發言人回應稱里夫斯是因為“個人問題”失態,但難以抵消各界的猜疑與不安。人們免不了浮想聯翩,把“落淚”事件與英國政府面臨的財政壓力聯系起來。
當前,英國政府面臨的財政壓力可歸納為三大困境,核心就是“錢不夠花”:
其一,福利支出失控與財政空間坍塌。首相斯塔默為通過福利改革法案,被迫放寬“個人獨立補貼”申領條件,導致原定55億英鎊的節支目標徹底落空。德意志銀行測算,英國政府在秋季預算公布前面臨的財政缺口高達180億至320億英鎊。
其二,軍備擴張與財政能力的尖銳矛盾。前不久,英國政府承諾將國防開支提高至GDP的2.5%,將追加150億英鎊升級核武庫,包括建造12艘新型核潛艇,采購7000枚導彈。
其三,英版“羅斯福計劃”與財政能力不匹配。為提振經濟,斯塔默政府上月宣布“史上最敢花錢”支出計劃:在醫療領域,國家醫療服務體系運營預算每年將增加290億英鎊,年均實際增長率3%;住房方面,政府通過10年期“可負擔住房計劃”投入390億英鎊,并通過政府住房機構提供100億英鎊金融支持,以吸引私人資本參與住房開發。
這些計劃雄心勃勃,奈何卻與英國現實財力形成刺眼反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數據顯示,英國公共債務與GDP之比已超過100%。政府債務利息支出自2018年以來幾乎翻番,現已占總支出的近十分之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面對如此局面,里夫斯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更糟糕的是,英國經濟依然疲軟,政府面臨“開源”難題。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將2025年經濟增長預期從2%下調至1%。盡管斯塔默試圖提振信心,宣稱英國“商業信心達九年最高”,但市場并不買賬。首相質詢結束六小時后,國債收益率居高不下,投資者持續投下不信任票。
一位大臣的眼淚可能源自個人壓力,但在當前動蕩的大環境下,它更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的不只是個人困境,更是一個在財政懸崖邊踉蹌前行的政府。淚水可以悄悄拭去,但現實無法回避:在軍備雄心、福利壓力與基建夢想的三重擠壓下,英國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