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畢業季。對高校畢業生來說,如果不是到機關當公務員或者在國企就職,找到工作后還需要操心一件事——給自己薄薄幾頁紙的檔案安個“家”。
安“家”需要花錢,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面向龐大群體收取的這筆檔案費,著實是個“天文”數字:北京每年收取的檔案費超1億元,廣州華南人才市場每年收費也有數億元。據專家估算,全國每年人事檔案收費至少達數十億元。
保管檔案,本應作為公共服務部門提供的公益服務,為何還要收取費用?收取的大量費用都花在何處?
近年來,全國每年高校畢業生超過700萬人,除了國家機關公務員、部分退役軍人、部分殘疾人、失業者,按規定,其余所有人都需要繳納檔案保管費,每人每年需繳費上百元。據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提供的數據,截至2014年6月底,北京市、區縣存檔機構共管理檔案170萬份,存檔費在2013年1月起由240元下調至120元。不過,即便收費下降,每年產生的存檔費仍逾億元。專家估算,全國200多個地級市,每個市每年收費少則數百上千萬元,大城市動輒上億元,全國每年收取的檔案托管費至少達數十億元。
這筆錢到底去了哪兒?記者查詢發現,全國尚無哪個省市公開過檔案保管費的具體使用、支出細目。
按照我國檔案法、干部檔案工作條例、流動人員檔案管理暫行規定等法規,畢業生的人事檔案屬于國家法定、強制執行、歸口管理的公共信息,個人不得截留和銷毀。按理說,檔案保管應該是公共服務,就業和社保經辦機構在國家規定中也屬于公益服務性質,但現行的檔案托管卻是商業運作。在各種檔案托管群體中,公務員免費,國企職工由單位付費,而流動人員則要自掏腰包。同時,檔案托管機構的服務質量也有待提高——“工作調動或需要開具證明通常要等很久,一件事得跑好幾趟。打電話提前咨詢基本無人理睬?!?/p>
在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下,一些地方人社部門存檔中“死檔”數量高達20%至30%。北京170萬份檔案中,可流動的近164萬份,比例在全國較高,但由于龐大的體量,目前“失聯”逾5年的“死檔”也有6萬余份。
記者了解到,一些地方已經取消這項備受爭議的收費,但只是極個別省市,更多地方甚至金額更大、名目更多。取消收費還只是人事檔案改革的開始,這項涉及數億人命運的制度必須在體制、理念和技術上進行改革,建立全國統一的電子檔案系統已經迫在眉睫。(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