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2日電(記者 石睿)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又是保障其他領域改革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作出了明確部署。
9月12日,在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副部長廖岷介紹“十四五”期間財稅改革的三方面進展。
一是找準“收、支、管”三個切口,向預算制度改革要效益。“收”主要是強化財政資源統籌。過去4年,中央本級從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資金規模,是“十三五”同期的10倍多,增強了中央財政的調控保障能力。建立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2024年跨省調劑規模達到2533億元,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支”主要是優化支出結構。重點用好零基預算改革這個抓手,根據實際需要、區分輕重緩急,把寶貴的資金用在緊要處、刀刃上,落實好黨政機關過緊日子要求。這方面不少中央部門和省份都在積極探索,通過推進零基預算改革,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大力整合專項資金,聚“零錢”為“整錢”,強化重大戰略任務的財力保障。
“管”主要是提升資金使用效益。加強對資金使用的全鏈條動態監測,強化預算評審、績效評價,做到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
二是把握“促進高質量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三大功能,向稅制改革要活力。在高質量發展方面,我們全面實施了水資源費改稅試點,推動將揮發性有機物納入環境保護稅征收范圍,有力助推經濟社會綠色轉型。
在社會公平方面,我們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2022年增設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專項附加扣除,2023年大幅提高“一老一小”三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累計超6700萬人受益。
在市場統一方面,規范稅費優惠政策,加快稅收立法,營造公平統一的稅收環境。我國現行18個稅種已經有14個完成了立法。
三是關于財政體制改革方面,我們錨定“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三項目標,向財政體制改革要動力。“十四五”以來,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累計近50萬億元,支撐地方更好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
廖岷表示,我們已經制定了財稅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和分年度工作計劃,正在抓緊推進。下一步,將根據形勢變化,條件成熟一項就推出一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