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青島9月9日電(王禹 張孝鵬)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成果對接會9日在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行。會上,《中國藍碳藍皮書2025》(簡稱“藍皮書”)正式發布。
據介紹,該藍皮書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碳中和中心牽頭組織,邀請國內外30余家單位的70余名專家學者聯合開展專項研究,從多維度、多角度選取指標和數據,對中國藍碳現狀、問題與未來發展等進行剖析,為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9月9日,《中國藍碳藍皮書2025》在山東青島發布。王禹 攝藍皮書指出,過去10余年,中國藍碳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量呈顯著增長趨勢,到2035年有望接近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屆時中國有望成為全球藍碳貢獻核心國。
藍皮書提到,2025年,中國紅樹林總面積約303平方公里,總碳儲量達603萬噸;海草床總面積約265平方公里,總碳儲量達230萬噸;濱海鹽沼總面積約2980平方公里,總碳儲量達9155萬噸。
藍皮書表示,近20年中國近海貝藻養殖總碳匯量增長快速。同時,中國海洋能源發展迅速,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全球第一。中國海洋第一、第二產業實現負碳化發展。
9月9日,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成果對接會在山東青島舉行。王禹 攝活動現場發布了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大賽優勝項目及“海洋十年”中國行動國際合作種子基金資助項目名單,包括青島西海岸新區以“五高協同”構筑人海和諧引領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新范式在內的45個項目上榜。
據悉,首屆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大賽自啟動以來,吸引了來自12個國家和地區的130家科研機構、高校、企業、公益組織及青年團隊參與,涵蓋紅樹林、濱海鹽沼、海草床、珊瑚礁等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
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張峻峰表示,在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這一關鍵領域,學校從研發海草床修復技術,到構建藍碳資源調查與核算體系,再到研發近海污染物溯源與治理技術,每一項成果都力求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同增效。
本次活動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全球青年創新領袖共同體促進會聯合主辦,旨在聚焦推選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領域的先進技術和科學解決方案,發掘生態文明的優秀實踐范例,推動促進人與海洋和諧共生,共創健康和有復原力的海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