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9月9日電 題:外企齊聚陸家嘴 看好中國機遇
中新社記者 陳舒一 宋怡霄
上海中心大廈近日迎來一場別開生面的陸家嘴金融城情況介紹會。會上,操著不同語言的外企高管同臺交流,成為陸家嘴開放、多元的生動注腳。
作為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背景下由國務院批準設立的中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國家級金融貿易區,陸家嘴金融城一直以來都是外資企業集聚發展的高地。這里以僅占1/7的外資企業數量,貢獻了區域內近1/2的稅收和財力;以24%的規上外資企業,支撐起44%的總營收,其經濟貢獻度顯著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與國內同類CBD。
優化營商環境賦能創新
“上海擁有一流的營商環境。”達索系統大中華區創新業務管理總監索愛倫在發言中說,扎根中國21年,達索系統在華業務增長超20倍,客戶超6600萬家,2025年上半年更實現兩位數增長。
今年恰逢浦東開發開放35周年。7月,達索系統大中華區3D EXPERIENCE實驗室在保利浦開金融中心正式啟動。索愛倫指出,正是基于對上海創新潛力的認可,與陸家嘴獨特的“創新基因”,企業才得以在此打造更開放、高效的創新土壤。
據陸家嘴管理局副局長周海東介紹,陸家嘴金融城推動建設集政務服務、信息咨詢、金融服務、項目投資、人才交流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企業出海服務平臺,提供完整綜合解決方案,實現“投前咨詢—投中申報—投后落地”多場景、一站式“走出去”綜合服務,支持企業“走出去”全產業鏈建設,努力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戰略鏈接重要節點樞紐。
“我們現在的一切都與中國不斷擴大和深化的對外開放政策緊密相連。”奮迅·貝克麥堅時聯營辦公室/奮迅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施淼在介紹會上說,陸家嘴不僅是上海的金融中心,更是世界級的金融高地。這里的營商環境國際化、法治化、高效且充滿活力,政府部門的專業務實和對市場創新的支持,為其穩定運營和業務拓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本土化策略破解“水土不服”
外企如何適應中國市場?德碩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ABeam Consulting大中華區董事長中野洋輔分享了他的經驗:將全球化經驗與中國客戶需求相結合,開展定制化服務。“中國客戶追求快節奏、短周期,不能簡單套用既有模式。”他強調,面對既有經驗“水土不服”的情況,企業必須采取靈活且有挑戰性的策略。
安永歐洲商業網絡全球負責人、中國外商投資服務平臺主管合伙人賀朗瑞納(Bertrand Régnier)透露了一個“小秘訣”:“制定中國市場戰略,需仔細研讀中國的五年規劃,并緊跟規劃走。”
安永創新中心工作坊設計師何政一認為,上海不僅聚集大量外資總部,也有眾多世界500強中資企業,涵蓋制藥、鋼鐵、汽車、互聯網等多個領域,產業類型多元,在為國內外企業提供服務時,會有針對性地介紹中國的持續開放政策,以及科技發展和金融生態系統情況等。
在陸家嘴金融城,不時看到有游客將手機放在地上,仰拍與“上海三件套”——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廈、上海中心大廈——的合影。這不只是為了打卡,更是希望見證并紀念與中國經濟共同成長的腳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