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三歲女童
最早的“麥當勞叔叔之家”誕生于美國,并與一名三歲小女孩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四十年前,美國三歲小女孩Kim患上了血癌,不得不遠離家鄉,前往費城的兒童醫院接受治療。三年里,他們以醫院為家,父親Fred親眼看到許多像他們一樣的病童家庭,長年遠地就醫,幾乎心力交瘁。Fred決定與Kim的主治醫生、兒童醫院腫瘤科部門主管商量,在醫院附近建立一所病童“出門在外的家”(Home Away from Home)。Fred曾是費城飛鷹足球隊隊員,在當地小有名氣。在隊友們的幫助下,他的故事吸引了媒體的廣泛報道。
當地的麥當勞餐廳得知消息后,深感認同,并透過商品義賣發起了募款行動,參與了籌建工作。1974年,在眾多的努力下,第一間“麥當勞叔叔之家”正式在費城啟用了。它由一間舊屋改造而成,擁有七個房間,并具備客廳、廚房、洗衣房等日常生活設施。而Fred Hill決定用麥當勞叔叔為名,不僅因為麥當勞餐廳金錢上的資助,也因為這個小丑打扮、一頭紅發的“叔叔”樂觀、積極、開朗的形象,恰好對正在與病魔搏斗的孩子們有啟發鼓舞的作用。
時至今日,這個慈善項目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國際性組織—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以下簡稱“麥基金”),并把觸角延伸到了除美國外的英國、加拿大、新西蘭等地,在全世界共35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337間醫院外的“臨時家園”,每年為全球超過450萬家庭提供援助;在22個國家和地區的兒童醫院內它建立了176間麥當勞叔叔家庭房,并在9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51個麥當勞醫療關愛流動車服務。在全球數得上名字的近76%兒童醫院都可以看到它的項目。
1996年,亞洲第一間“麥當勞叔叔之家”在香港率先成立。它坐落在沙田多石村的小山坡上,距離威爾士親王醫院兒童癌癥中心步行只需4分鐘。2008年這座三層小樓重新翻新院舍設施,把房間從20間增加至23間,其中包括1間隔離套房。每間套房都設有獨立衛生間,且面朝花園。所有硬件設備投入超過4000萬港幣。運行至今,這個臨時家園已經為1200個家庭提供了六個月的免費住宿,陪伴病童超過112萬個夜晚。
“家外之家”
那么“麥當勞叔叔之家”到底是個什么地方呢?首先,那里肯定沒有漢堡薯條的影子。實際上,雖然同叫“麥當勞”的名字,不過在運行上“麥基金”與企業卻是完全獨立的。在許多國家,這種情況非常普遍。比如,德國大名鼎鼎的寶馬基金會可以大大方方地支持企業內部的工人組織維權。
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總干事黃婷婷強調,麥基金是在政府部門獨立注冊的非營利機構,設有自己的獨立董事會和工作團隊。董事會成員由醫生、銀行家、律師、會計師及商人等專業人士構成。盡管麥當勞企業及企業合作伙伴是慈善基金的主要捐贈者,但基金會也會收到許多來自社會各界的捐款,善款來源非常多元。這個“家外之家”倡導“以家庭為中心”的醫療護理關懷理念,從單純的關注疾病向關注身心,從關注患兒向關注家庭轉變。
走進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能處處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
為保障病童的健康,每個進門的參觀者都要測試體溫,玻璃門上貼著洗手消毒的溫馨提示。整棟建筑中所用裝飾品都來自病童手作或者愛心人士的捐贈。一層樓設有專為骨髓移植的小朋友提供的隔離套房,有獨立的廚房和洗手間。二層是寬敞的大客廳,擺放著電視、沙發、按摩椅等休閑設備。由于每個套房都不設電視,所有的娛樂活動都鼓勵在大客廳內進行。這樣的設計更有利于各個家庭和孩子能團聚在一起,彼此鼓勵,提供心理支持。
再往里走,便是餐廳和沙龍區。來自個人和企業的義工會定期來這里為孩子們舉辦瑜伽課、音樂課、生日會等活動。餐廳背后是一個多功能的大廚房。為了日夜照顧長期住院療養的兒女,許多家庭很久都不能圍坐在飯桌邊吃飯。廚房和餐廳的設計讓這些特殊家庭最大限度地擁有常態的生活,而且家長之間還能彼此關照,交換食療心得,切磋廚藝。從廚房的窗口往外看,是一間琳瑯滿目的游戲室。洗衣房和儲藏室配置的專業設備則幫了家長的大忙。設在角落里的電腦房、圖書館也為他們舒緩了不少壓力。天氣晴好的日子,孩子們還能在院子里的小花園、小型籃球場上尋找更多樂趣。閑暇時,可以跟著義工們一起在菜地里種植有機蔬菜。
當然,以上所有的住宿和服務都是免費的。對困難家庭,麥基金還會向其發放米、油等日常用品。一些身體狀況較好的家庭,還能獲得資助,前往周邊地區做短途旅行。
正是這些獨具匠心的設計為這棟小樓注入了許多溫度。它不僅是一棟建筑,更像是一個富有人文關懷的“家”。每天孩子們在父母的陪伴下,步行幾分鐘前往附近的威爾士親王醫院兒童癌癥中心接受治療,再返回沒有福爾馬林味道的“家”中。黃婷婷堅信,“能有家人常伴左右令家庭關系更強,可以加強了醫療體驗和效果,令孩子們更快康復。” 因此,除了兒童和家庭,醫院和醫療服務提供者也能成為主要受益者。醫療機構一直與麥基金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許多家庭正是通過醫院的社工才轉介到這里。
不過,要營造家的氛圍,的確是一件需要花心思的事。“家長在這里長期生活需要遵守一些共同的行為準則,比如一定要保持清潔衛生、在公共區域不可大聲喧嘩,要互相尊重等等。對我們工作人員而言,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關懷去和家長、孩子們保持溝通。”
黃婷婷還透露,當初籌建“麥當勞叔叔之家”時,港府在選址上給予了很大支持,土地使用完全免費。不過每年高達400萬港幣的運營費用,則只能依靠社區支持,百分百自籌。每年麥基金都會舉辦籌款活動,像“慈善高爾夫球賽”、“獎券義賣”、“慈善籌款晚宴”等都是例牌。從2011年至今,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的入住率一直維持在90%以上,且82%的入住兒童都患有癌癥和腫瘤。遠地就醫需求正在不斷增加,黃婷婷亦希望能游說政府,再特批土地,開設第二間。不過,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絕非易事。
值得期待的是,記者從相關人士口中獲悉,中國大陸地區有望在2015年落成首家“麥當勞叔叔之家”。內地的重癥孩子們終于也能住進這個“家外之家”了。據悉,去年項目籌款行動就已經啟動。中國麥基金慈善晚宴和高爾夫球賽為其籌得善款370萬元,麥當勞店內捐款箱也募得300余萬。10月19日和26日,“為愛麥跑”還將登陸北京、天津、沈陽、武漢、南京、長沙、福州和海口等八大城市。活動以“你跑步我捐款”的形式繼續助力,號召孩子和家長們以親身行動,共同關注那些有需要的家庭。(來源:南都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