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8s93p"></center>
    1. <span id="8s93p"><noframes id="8s93p"><span id="8s93p"></span>
    2. <bdo id="8s93p"><meter id="8s93p"></meter></bdo>
      <label id="8s93p"></label>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新聞

      逐新向高,創新場活力充沛(年中經濟觀察)

      2025-07-20 08:18: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向新力”強勁——

        現象級創新層出不窮。從國產大模型強勢崛起到人形機器人加速“進化”,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創新創造令人振奮、催人奮進。

        航天逐夢足音鏗鏘。天問二號向小行星進發,我國深空探測邁出新一步。神舟再飛天,中國航天向更高更遠處攀登。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5%。1至5月,規上戰略性新興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接近10%。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深走實,創新場活力充沛,創新引擎動能澎湃。

        新跨越——

        傳統產業煥新升級,產業鏈創新鏈韌性增強

        依次經過加熱、軋制、精整、檢驗等工序,鋼坯變為一塊塊鋼板。湘潭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寬厚板生產車間內,忙碌而有序。

        今年一季度,湘鋼經營績效實現大幅增長。“我們專注高端鋼材、特種鋼材,走品種差異化發展之路,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贏得市場青睞。”湘鋼技術中心(鋼鐵研究院)黨委書記羅登表示。

        湘鋼的成長,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實現跨越發展的生動注腳。

        向“新”跨越,傳統產業煥新升級,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底色更足。

        陜西榆林,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孫家岔龍華煤礦,井下,10米超大采高智能采煤機機器轟鳴,裝有98顆智能傳感器的采煤機自主規劃著最優截割路線。“人工智能、5G通信、數字孿生等技術賦能,更‘聰明’的采煤機讓作業更安全、更綠色、更高效。”中國煤科上海研究院專家史春祥說。

        江蘇蘇州華旃航天電器有限公司車間內,操作員輕點屏幕提問,人工智能助手立刻推送技術文件。今年初,蘇州華旃剛接入DeepSeek大模型,就收獲驚喜:員工工作效率極大提升,培訓周期縮短近一半。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與產業發展研究所所長陳志說:“實現高質量發展,企業需要從低效競爭中走出來,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破除‘內卷式’競爭的突破口。”

        研究下一代高效太陽能電池技術,探索高比能鋰電池發展方向,優化算法提升輔助駕駛水平……

        向“新”跨越,關鍵技術不斷突破,產業鏈創新鏈韌性增強。

        湖北武漢,華工科技智能制造未來產業園,半導體工藝實驗室。約20分鐘,一片碳化硅晶圓切割完畢,蜿蜒度在5微米以內。

        發展化合物半導體產業,必須要有自己的晶圓加工裝備。從零起步,歷經3年多攻關,華工科技實現了激光晶圓隱切設備關鍵零部件自主生產。

        “我們掌握了晶圓切割設備大批量生產和銷售的能力。”華工激光半導體產品運營中心總經理黃偉說。

        創新,始終是產業抵御風險、增強“抗壓”能力的最大底氣。

        往高處攀登、向難處攻堅,從信息產業到高端裝備再到醫療器械,今年以來,瞄準“卡脖子”問題,自立自強步伐堅定。

        向“新”跨越,科技成果轉化提速,加速向新質生產力轉化。

        科技服務更高效。喜海生物科技(青島)有限公司一派繁忙,正為投產做沖刺。依托“光合固碳產能關鍵技術研究”成果,青島農業大學教授楊建明團隊成立喜海生物。“科技紅娘”為產業化把脈問診、青島市工業技術研究院等提供公共研發平臺,從實驗室技術到完成100升、1噸發酵放大中試,再到加速推進工業量產,喜海生物僅用一年左右。

        激勵政策更給力。安徽合肥知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董事長王紹良帶領團隊抓緊攻關。王紹良也是安徽大學的一名老師,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為他解決了后顧之憂,也給了團隊更大動力。企業成立兩年多,在極低溫稀釋制冷機自主可控上實現多項突破。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我國研發投入中,超過77%來自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供給與產業需求“雙向奔赴”。

        新優勢——

        創新主動“鍛長板”,開辟新領域、新賽道

        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從被動“補短板”到主動“鍛長板”,我們正開辟新領域、新賽道。

        由“新”而進,新興產業逐步壯大。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

        廣東深圳西南約200公里,恩平15—1海上原油生產平臺。今年5月,我國首個海上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在這里投用。“項目的成功投用,實現了我國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裝備技術的全鏈條升級。”中國海油恩平油田作業公司總經理萬年輝介紹。

        展會展覽,高質量發展的風向標。第三屆鏈博會上,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帶來的基于液氫裝備與技術的綠色氫能全產業鏈備受關注。“我們的氫液化技術,為解決氫能儲運的安全性、經濟性等痛點提供了新方案。”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胡忠軍說。

        從“新”出發,未來產業優勢加速構筑。

        一代材料、一代產業,新材料是產業躍升的關鍵支撐。

        今年4月,中國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研團隊成功開發出高鎂輕強鋁。

        新材料開辟新天地。“應用高鎂輕強鋁,有望提升我國在多個領域的競爭力。”中國有研科技委副主任、有色金屬結構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熊柏青說。

        北京提出重點培育人形機器人、生物制造、新材料等20個未來產業;江蘇南京發力生物醫藥,發展基因與細胞、合成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制藥”等前沿產業……各地立足優勢,沿新技術發展方向落子布局,一個個未來產業拔節生長。

        塑造新優勢,民營企業日益活躍。

        研發的“靈巧手”耐用性好、性價比高,不僅能夠演奏鋼琴和古箏,還能實現工業場景的自動裝配。做出這一產品的靈心巧手公司,是一家僅成立兩年左右的創新型民營企業。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發布的《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2025)》顯示,集成電路與半導體、軟件與信息服務、新能源技術、人工智能等,是中國獨角獸企業集中分布的領域。這些領域正是民營企業創新的重要舞臺。

        鼓勵牽頭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支持與高校院所合作研發、暢通融資渠道……一系列務實舉措,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創新內生動力。

        塑造新優勢,外資機構注入活力。

        西門子醫療深圳新基地破土動工,將承擔血管造影設備和磁共振核心零部件的研發生產功能;湖南鋼鐵集團與安賽樂米塔爾集團簽訂協議,推動華菱安賽樂米塔爾汽車板有限公司三期項目落地,并在湖南建設汽車用鋼全球研發中心……今年以來的外資動向印證:跨國公司與中國的投資合作從“市場導向型”“成本導向型”向“創新驅動型”延伸。

        外資加碼研發,折射中國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

        新動能——

        創新勢能、應用場景、人才活力支撐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

        創新中國后勁十足。

        后勁源自不斷積累的創新勢能。

        北京化工大學化工資源有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數臺電解海水制氫裝備樣機格外醒目。該校教授孫曉明團隊與產業界合作,研制出全球首個500千瓦電解海水制氫裝置。前不久,團隊在《自然》發表成果,首次實現在堿性海水電解領域中的1萬小時穩定運行。基礎研究夯實根基,電解海水制氫產業化,我國先發優勢進一步鞏固。

        創新投入提升。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接近2.7%,已超歐盟平均水平,接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1至5月,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申請量接近500萬件,增長12.8%。

        發現常壓下鎳氧化物具有高溫超導電性、首次提出腦機協同演進的概念……今年以來,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等領域重大原創成果接連涌現,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源頭活水。

        創新版圖拓展。北京中關村、武漢光谷、合肥科學島、東莞松山湖……一個個創新高地加速隆起。中國擁有26個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正在成為創新“策源地”、新技術加速落地的“催化器”。

        后勁源自豐富應用場景的支撐。

        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的手術室,曾經耗時3小時才能完成的腦深部電極植入術,如今僅需1小時。這背后,是國產SR手術機器人的加持。華科精準SR系列機器人定位精度已超越進口ROSA手術機器人,占到國內市場七成以上。而在7年前,這一產品基本被國外壟斷。

        如何撬開市場?“政府牽頭,推出應用示范項目,幫助我們產品走進頂級醫院。”華科精準研發負責人劉文博說,隨著應用深入,產品不斷“進化”。

        把市場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動能。從盾構機到新能源汽車,從5G通信到生物制造,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為新技術、新產品開展大規模應用創造了良好條件。

        后勁源自人才創新活力的釋放。

        近日,深圳理工大學講席教授胡強團隊與產業界合作,在廣東省示范運行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微藻“光碳智造”產線。鼓勵教師開展橫向合作、支持創新團隊與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讓胡強團隊在產學研合作上邁出關鍵一步。

        統籌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我國實施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這個暑假,首批2100多名專項試點碩士生順利畢業,走向廣闊創新舞臺。

        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我國按折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研發人員達到724萬人年,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每年超500萬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畢業生,數量全球領先。破立并舉優化科技評價體系,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培養、引進、用好人才,人才紅利正在形成。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向“新”而行,提“質”而上,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高質量發展將獲得強勁支撐力。

        (本報記者徐靖、白光迪參與采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0日 01 版)

      • 相關閱讀
      免責聲明:本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色狠狠天天综合色| 久久一本色系列综合色|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夜夜|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一本一道色欲综合网中文字幕| 一本一道色欲综合网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在线| 精品国产国产综合精品| 久久精品水蜜桃av综合天堂|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痴汉| 色婷婷色综合激情国产日韩| 久久综合五月丁香久久激情|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网站| 青青青国产色视频在线观看国产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 久久精品水蜜桃av综合天堂|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久久综合日韩亚洲精品色|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插插插色欲综合网| 日韩亚洲综合精品国产| 久久香综合精品久久伊人| 热の无码热の有码热の综合| 久久乐国产综合亚洲精品|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电影| 日本久久综合久久综合| 亚洲人成在久久综合网站|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小说久久另类区|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蜜桃| 色天天综合色天天看| 色偷偷狠狠色综合网| 色偷偷91久久综合噜噜噜噜| 天天狠狠色综合图片区| 亚洲综合无码无在线观看| 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色综合久久天天综合| 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