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間開發應更重視前瞻謀劃
地鐵、地下停車場、天然氣管道等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2019年,我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費用以每年1.5萬多億元的速度增長。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日前在《2020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發布會上表示,我國已成為地下空間大國,但各地有不同程度的地下空間資源浪費,存在著“野蠻施工”的狀況,“地下空間是不可逆的空間資源,更要強調科學規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起步雖晚但發展快
20世紀50年代,我國開始城市地下空間建設,較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起步晚。《藍皮書》指出,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以地鐵為主導的地下軌道交通、以綜合管廊為主導的地下市政等開發快速崛起,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呈現規模發展態勢。
據悉,作為中國唯一連續公開出版的地下空間出版物,《藍皮書》所核定的基礎數據已被多座城市官方引錄,此次內容是由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地下空間分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聯合發布。
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地下空間新增建筑面積約2.57億平方米,同比增長2.47%,新增地下空間建筑面積(含軌道交通)占同期城市建筑竣工面積約19%。其中,江蘇、山東、廣東位居省級排名前三,累計新增地下空間建筑面積分別為1.36億、1.04億、0.99億平方米,年均新增量均超2400萬平方米。
《藍皮書》顯示,截至2019年底,在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綜合實力中,上海、北京、南京、廣州、杭州、武漢、長沙、蘇州、深圳、成都名列前十。
規模雖大但缺乏頂層設計
《藍皮書》顯示,“十三五”期間,全國地下空間開發直接投資總規模約8萬億元;全國累計新增地下空間建筑面積達到10.7億平方米,城鎮常住人口人均新增1.26平方米。
錢七虎院士指出,截至2019年底,中國城市地下空間呈現“三帶三心多片”的總體發展形態,其中“三帶”為東部沿海帶、長江經濟帶和京廣線連綿帶,“三心”為京津冀都市圈、長三角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
據《藍皮書》主編、陸軍工程大學教授陳志龍介紹,我國地下空間總體格局與中國高鐵“四橫四縱”主要脈絡基本一致,也從側面反映了當前以地下交通為支撐的地下空間發展態勢。
“城市地下空間開發應注重結合自然地理環境,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確保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可持續發展。”錢七虎院士指出,目前全國城市地下空間整體發展格局缺少國家戰略層級的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
此外,電力、通信、燃氣等管道的綜合管廊建設,也是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綜合管廊與地下步行道、綜合體之間的銜接等問題,更需要有深度和廣度的科學規劃?!卞X七虎院士建議,面對綜合管廊建成后各管線難并入、維護建設費用難等問題,應從政策層面來入手解決,才能保證高質量的發展。
建設熱度不減但“數字短板”突出
《藍皮書》還顯示,2019年,新開通運營軌道交通里程為758.66公里。其中,成都新開通里程達76.04公里,居全國之首;新增開通運營的城市有濟南、蘭州、常州、徐州和呼和浩特。
陳志龍介紹說,中國自1969年第一條地鐵開通運營到2019年年底,僅用50年時間,基本趕上歐美地區用150年發展形成的地鐵運營規模。
根據全球城市軌道交通發展趨勢研究,規?;W絡化與換乘站占比呈正比,與站點間距成反比。對此,《藍皮書》指出,我國大部分城市軌道交通發展處于初步階段,規?;W絡化程度低。
近年來,各地方政府陸續出臺有關政策,鼓勵促進地鐵站及沿線地區地下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以軌道交通線網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基本骨架。簡單來說,這需要以軌道站點為核心,以地下商場、地下停車場等為主要活動空間,以地下中庭、下沉廣場、樓梯、電梯等為垂直聯系轉換空間,以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地下道路、地下倉儲、地下防空防災等功能為支撐保障空間。
但《藍皮書》也指出,全國整體地下空間綜合化開發水平尚不足。以南京為例,共174個軌道站點,其中地下站118個,僅有6個站點與周邊地塊無縫連通,除新街口站和玄武門站外,其余4個站點有且僅有一處與地塊地下空間直接相連。
此外,科技創新、信息技術服務、前沿技術等地下空間專業核心競爭力投入不足。錢七虎院士指出,城市地下空間的“數字短板”顯得尤為突出,以至在地下空間治理體系建設、規劃建設、數據化信息化管理建設方面都受到影響。
需科學規劃切忌“野蠻施工”
地下空間是不可逆的空間資源?!端{皮書》指出,各地不同程度的地下空間資源浪費較為普遍,較發達的城市淺層資源已幾近枯竭。
伴隨著地下空間的發展,各類地下空間事故與災害發生頻次大幅增長,這關乎百姓的生命安全。據《藍皮書》介紹,2019年,我國地下空間災害與事故共發生243起,較2018年增加50%,傷亡人數達三百余人,其中,施工事故最為頻發。主要原因是城市巖土工程地質探測不到位、老城地區地下管線老化引起的滲漏與侵蝕、施工方法不當等。
“在淺層地下空間的開發中,技術層面不存在安全問題,但在地下幾十米的空間開發,更需要精心設計、勘察和科學施工?!卞X七虎院士強調。
目前,我國地鐵還維持在高位建設階段,但維修保養也應提上日程。錢七虎院士指出,地鐵施工導致地面沉降、換乘路線復雜等設計不合理導致的問題成因復雜,也需要引起注意。
《藍皮書》指出,必須將提高城市整體防護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地下空間安全指標,作為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綜合實力的重要評價指標。
(本報記者 金振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