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 王志艷)“對于剛才視頻中提到的問題,村民撥打過12345您知道嗎?”“就是當時我們接到電話之后,也沒有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是嗎?”“應該知道?之前您知道是嗎?”……以上這些犀利的提問來自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短視頻現場新聞一等獎作品——《病死豬田間亂丟知道嗎——<問政山東>現場局長被8連問后語無倫次》。
2019年3月3日起,這檔由山東廣播電視臺創辦的大型融媒問政直播欄目《問政山東》正式亮相。聚焦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開展監督,動真碰硬、辣味問政推動政府工作。
《問政山東》開播以來,共有兩位副省級、53位正廳級、1700多名正處級以上干部走進演播室接受問政,89位(次)縣(市、區)主要負責同志通過直播連線接受問政。解決具體問題910多項,推動制定解決問題的政策措施550多項。
與此同時,欄目還推出“電視問政+網絡問政”,在閃電新聞客戶端開設“網絡問政”專區,全天候受理網友的問政投訴。2020年7月,《問政山東》被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評為“2019年度廣播電視創優創新節目”。
一檔電視節目何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在12月18日于北京召開的欄目研討會上,馬晶、胡正榮、胡智峰、俞虹、周勇、郝棟等業界專家,就《問政山東》在輿論監督和創新實踐方面的經驗進行了探討。研討會由中國記協和山東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
“新聞宣傳不是在實體工作之外,更不是在實體工作之后,而是在實體工作之中。”山東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呂芃介紹《問政山東》的工作經驗時說,盡管節目犀利尖銳,但它不是為了讓人丟丑下不來臺,也不是為了拉收視率,而是與人為善,推動工作。
中國教育電視臺總編輯胡正榮認為,《問政山東》凸顯了三個層面上的作用,它真正成了政務服務的接口,成了群眾路線的抓手,并初步顯現出媒體作為社會治理平臺的作用。在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俞虹看來,《問政山東》是電視問政節目的升級版,是輿論監督節目的開拓版,是電視節目創新的引領版。欄目在省級媒體上搭建起了網絡時代全媒體輿論監督平臺,開拓了在新時代、新背景下省級衛視的新空間、新樣態和新價值。
中國記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張百新總結《問政山東》的成功經驗,即在于“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始終堅持開展建設性輿論監督,始終堅持創新采用融合傳播方式。”研討會上,他特別強調:“正面宣傳和輿論監督是有機統一的,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絕不意味著削弱或者放棄輿論監督。”
“這是一個好節目。”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司長馬黎表示,《問政山東》以辣字當頭,動真碰硬,受到群眾歡迎。“希望節目能夠把黨的群眾工作落細落小落實,要守正創新,堅守意識形態責任制,做到依法監督、科學監督、建設性監督,進一步鞏固節目在群眾中的權威性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