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 題:“完全人格,首在體育”
——學校體育發展迎來“黃金時代”
新華社記者
2020年9月21日,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在不到一個月之內,兩份關于學校體育重磅文件的發布,體現了國家層面對于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視。
兩份文件各有側重、又相互補充,針對近年來青少年體質逐漸下降、體育課不足、體育師資匱乏等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的舉措。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劉波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進一步強化了學校體育的重要性、發出了體育系統要和教育系統逐漸融合的信號,并表明了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由“學校培養”的新趨勢。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對于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工作提出了近期和遠期目標,并不乏挑戰性,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將這形象地比喻為“跳起來摘蘋果”。
王登峰說,文件出臺之后,教育部會要求各地制定三年行動計劃,并采用督導的方式督促各地抓好落實工作,他也注意到,有些地方在學校體育工作方面已經積累了經驗。
對于文件中提到“開齊開足體育課”的要求,南京工業大學從2013級學生開始實施大學體育“四年一貫制”教育教學改革,具體方案為:一、二年級每學期開設15周體育專項課課堂教學,三年級第二學期、四年級第一學期各開設6周體質健康課課堂教學,所有年級體育課程均為必修課,納入教學計劃,計算學分,進入學校本科生人才培養方案。
南工大體育學院院長張天峰介紹,這項改革的實施有效破解困擾多年的兩大難題。第一是“144學時”之惑,多年來教育部一再要求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必須上滿144學時,但由于多方面原因,144學時的課堂教學幾乎無法完成,一些學校往往是通過課外活動等形式在名義上予以補足,效果如何暫且不說,僅形式上就有點牽強。第二是“體測風險”,由于大三、大四沒有體育課,學生如果平時不注意鍛煉身體,在參加體質健康測試過程中很容易發生運動損傷,經過6周體質健康課程以后再進行體測,發生運動風險和運動損傷的概率明顯降低。
不僅僅是高校,在學業更為繁重的中小學,多所學校也進行了相關探索。不久前,杭州市保俶塔實驗學校的初三學生陸啟睿因出色的百米成績上了網絡熱搜,作為杭州西湖區的一所名校,保俶塔實驗學校近年在體教融合方面進行了諸多嘗試,如今體育也成了學校的又一塊“金字招牌”。
根據學校總教練盧雅仙透露,學校在2018年成立了杭州市保俶塔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旨在鼓勵和引導學生們參加體育活動。“現在實行‘1+X’托管,我們會根據家長的需求設計課程。比如足球項目,我們可以請外面的教練進來,家長們承擔相關經費,學校提供場地,表現好的孩子最后還能進入校隊。”
來自唐山市體校的教練林琳表示,體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二者不能脫離。文件對學校教育的作用很大,尤其是對于體育教育中競技人才的培養和挖掘。
一份文件從出臺到落地執行,往往需要打通諸多關節,跨越層層障礙。其中任何一處出現阻塞,都會影響落地效果,有受訪者告訴記者,文件落地的一個關鍵環節是校長。
黑龍江齊齊哈爾市的二馬路小學始建于1907年,曾被確定為全國體育傳統項目示范校、黑龍江省冰球活動基點校,學校先后為市專業隊輸送90余人,市青年隊輸送200余人,為國家隊培養隊員60多人,國少隊80多人,有40多人進入北京大學等名牌高校學習。
二馬路取得這樣的成績,最重要的原因是學校主要負責人的責任感,對冰球發展給予支持。據悉,從1957年到現在,學校一直沒有斷過冬季冰場的建設,而且學校對班主任支持冰球隊員訓練、關注冰球隊員成長的效果進行考核,在管理上還對隊員做到“四優先”,即:學習輔導優先、訓練時間優先、家訪優先、評比獎勵優先。對品德、學習、球技兼優的隊員實施獎勵機制,在優秀學生評比等方面給予優先政策。
兩份文件的出臺為今后學校體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有些措施應落實落細,否則未來執行起來或許會有困難。比如要求“體育、教育部門推進國家隊、省隊建設改革與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相銜接,在高水平運動隊訓練、競賽、保障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并將其納入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序列”。有受訪者指出,目前高校辦高水平運動隊的優勢是生源好、能接受文化教育,而最大的困難在于缺乏教練、場地、醫療、營養、康復等方面的優質資源。在“在高水平運動隊訓練、競賽、保障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原則的基礎上,還需要更細化的措施。
因此,相關人士指出,為保證文件精神的貫徹和落實,應加強主要執行部門的密切聯系,推進相關政策的落地與執行;相關部門應針對文件中的要求,制定有針對性的規章制度以及管理辦法,以保證文件的精神和要求能落實落細。(執筆記者:韋驊,參與記者:夏亮、王君寶、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