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晨陽 謝堅環球時報記者 張旺】在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天津、上海、內蒙古相繼確診新冠病毒感染本土病例,讓不少民眾重新緊張起來。多名權威專家均表示,中國抗擊新冠疫情已經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不必對近期幾個地區出現的散發病例過于恐慌。但他們也普遍強調,冬季的到來為新冠病毒依托冷鏈物流進行傳播提供了更適宜的環境,我們嚴防境外輸入時“防人亦需防物”。
三地接連出現本土病例
上海市衛健委于20日通報“新增2例本地確診病例”后,迅速對其密切接觸者展開排查。21日深夜,上海市衛健委通報,密切接觸者91人、密接的密接213人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相關篩查人員15416人,其中1人為陽性,為一名確診病例的同事。22日上午,上海市浦東新區衛健委在對此前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排查中又發現2例新冠肺炎可疑病例。
上海新冠疫情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21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從現有證據來看,這次疫情與兩周前浦東機場的物流相關病例并沒有交叉點。因此不能說是兩波疫情,“更準確說是獨立的散發病例”。
據內蒙古衛健委通報,21日7時至16時,內蒙古報告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例,均為呼倫貝爾滿洲里市確診病例。根據滿洲里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工作安排,從22日14時起,利用3天時間對滿洲里市區內所有居民和企業職工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此外,該地嚴禁聚餐、宴會等大規模集聚活動;公共活動場所暫停營業;學校、幼兒園及培訓機構暫停教學活動。
天津濱海新區東疆港區瞰海軒小區發現5例本土確診病例和3例本土無癥狀感染者后,該小區被劃定為高風險地區。隨即天津濱海新區自21日上午啟動全員核酸檢測。
截至22日18時,天津濱海新區共完成核酸檢測采樣224.5萬人。22日19時已出具核酸檢測結果超百萬份,全部為陰性。
新冠病毒或將“常駐”
新加坡《聯合早報》22日稱,張文宏認為,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形勢下,不能保證后面不再出現散發的、輸入性的與物流相關的病例。他提醒稱,應當習慣這樣的“新常態”,不必過于恐慌,中國已經可以從容應對偶發性病例和疫情。“任何一個地方再出現單個病例或二代傳播,我們都不必恐慌”。
但他警告稱,新冠病毒將成為“常駐病毒”,“如果病毒的傳播力沒有減弱,或者毒力沒有出現大的變化,該病毒還將繼續蔓延”。他還提到,疫苗上市的時間已經臨近,明年初就可以上市,但是全面接種的時間沒有那么快。他說:“我們仍然要有心理準備,做好起碼一年以上的防守。”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21日接受采訪時分析稱,進入冬季,全球疫情變得更加嚴峻,國外疫情對我國的輸入壓力也會越來越大。近期,我國多地出現新冠肺炎本土病例,但我國疫情不會卷土重來。因為我們已經了解了新冠病毒的傳播特征,也發展了一套及時發現、控制疫情的防控策略。可能有地方會報告零星病例,但不會出現大規模流行。
“防人亦需防物”
外界注意到,近日多地出現的疫情大都與冷鏈或物流有關,例如上海最初發現的一名感染病例就是浦東機場的貨運站安檢員,天津疫情同樣與冷庫中的進口冷鏈食品有關。廣東省東莞市21日也通報稱,在從阿根廷和俄羅斯進口的凍雞產品外包裝上發現新冠病毒。
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所教授楊占秋22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如今冬天的到來為新冠病毒通過冷鏈保存、傳播創造了環境和條件,“這個季節更適合病毒傳播”。有分析認為,北方省份近日最低氣溫已降到攝氏零度以下,一些普通貨物運輸也如同冷鏈運輸。例如內蒙古滿洲里的冬天很冷,而且又是中俄最大的貨物貿易口岸,因此新冠病毒的防控尤其要注意。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也認為,冬季天氣寒冷,新冠病毒在物體表面存活時間延長。因此目前嚴防境外輸入“防人亦需防物”。“我們可以通過嚴格隔離、普遍篩查來阻擋,但處于‘暗處’的冷凍食品或貨物的防控就更加需要嚴密嚴格。”他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建立冷凍進口食品熔斷機制,對發現病毒產品的國家和地區暫停進口兩個月;同時對農貿批發及海鮮市場進行環境衛生改造,將冷凍食品區獨立分隔,建立冷凍食品供應鏈的全程溯源機制;此外,進口單位收到貨物后需對包裝表面進行常規消毒滅殺等。
楊占秋還建議,最近多地疫情顯示,時常接觸進口冷鏈物品的人員和醫護人員一樣都是易感人群,應考慮讓他們優先接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