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國家醫療服務和醫療質量安全報告發布
醫療資源發展不充分問題依然存在
核心閱讀
國家衛健委將以問題為導向,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圍繞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及防范重大公共衛生風險的需要,繼續擴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重點解決發展“不充分”問題;加快醫療資源區域間合理布局,以患者異地就醫和促進醫院同質化發展為切入點,重點加強中西部地區和基層的能力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著力解決“不平衡”問題。
□ 本報記者 侯建斌
國家衛健委近日發布的《2019年國家醫療服務和醫療質量安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醫療機構總數超過100萬家,其中醫院數量3.4萬家;全國醫療機構診療人次達87億人次,比2014年增加14.7%;住院診療人次達到2.7億人次,比2014年增加30.4%。
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健康。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指出,近年來,我國在資源供給、質量安全等方面取得成效,醫療資源供給持續增加,醫療服務能力和醫療服務效率不斷提高,醫療質量安全水平持續提升,合理用藥水平得到提高。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我國醫療服務體系、學科建設、技術能力以及醫務人員隊伍經受住了考驗。
“不過,醫療資源發展不充分問題尚未完全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郭燕紅說,下一步,國家衛健委將以問題為導向,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圍繞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及防范重大公共衛生風險的需要,繼續擴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重點解決發展“不充分”問題;加快醫療資源區域間合理布局,以患者異地就醫和促進醫院同質化發展為切入點,重點加強中西部地區和基層的能力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著力解決“不平衡”問題。
護士隊伍素質不斷加強
《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執業(助理)醫師386.7萬人,比2014年增加33.7%;2019年,全國注冊護士總數達到445萬人,比2014年增長近50%。
國家護理專業質控中心主任么莉透露,統計顯示,從事護理工作10年以上的護士占比達37%,比2017年的34.63%提高6.46個百分點;近3年護士離職率穩定在1.6%左右;護士群體對“護士的社會地位”和“參與醫院管理”的感受度在提高;護士隊伍中男護士的人數在快速增加,不完全統計目前已達到12.5萬人。
么莉說,隨著護士隊伍數量和素質不斷加強,住院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率、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生率、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率等這些反映患者安全的質量指標的中位數和變異度逐年縮小。這反映出醫院護理質量向好改善,醫療機構之間的差異性在縮小。
“護理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的作用突出。”么莉說,在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4.26萬援鄂醫療隊員中有70%是護士,其中40%是90后護士,重癥醫務人員的3/4是重癥專科護士。
據介紹,新冠肺炎患者中包括高齡老人、新生兒,治療非常復雜,心理反應也很復雜,需要護士們具有扎實的護理技能和掌握對復雜技術聯合應用等處理能力,既要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和風險的發生,還必須承擔患者的全部生活照護。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健全整個護理質控體系,從國家、省、市乃至對醫療機構的系統化管理,建立體系化的組織對整個行業,特別是護理專業的人員管理、培訓、能力建設,從護理標準、指南、規范的統一,到質量管理標準和質控指標的制定、指標的采集、分析、反饋系統等。
么莉認為,隨著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病人的增加,民眾對護理服務的需求會更加強烈、多元,甚至標準會更高,提供高質量的具有人文的護理,既是社會民眾對護理的一種呼喚或者需求,也是護理改革發展的一個出發點,在國家頂層設計下,相信護理會更加貼近患者、貼近臨床、貼近社會民眾對護理的需求。
重癥醫學資源總體不足
重癥醫學是醫療救治的最后一道防線,也是現代醫院管理水平和整體醫療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國家重癥醫學專業質控中心主任邱海波透露,過去10年,全國設置重癥醫學科的醫院數量由1000多家增加至4000多家,全國ICU醫生的執業人數增加到6萬多人,ICU職業護士人數增加到10萬多人。
《報告》顯示,2019年,總的重癥醫學科收治病人數達到211萬人,重癥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是8.3%,較前些年有穩步下降。
邱海波介紹說,重癥醫學科的質控指標逐步改善。調查顯示,反映重癥感染治療緊迫性的感染性休克的3至6小時的集束化治療達標率平均高達80%和71%,較之前穩步提高。同時反映醫院的ICU的醫療安全水平的醫院感染,比如呼吸機相關肺炎、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發生率穩步下降。
此外,強化同質化管理,醫療質量不斷提升。邱海波說,重癥醫學是全國首批頒布重癥質控指標的專業,并在國家重癥醫學醫療質量管理平臺進行推進、落實,并通過質量管理的平臺數據分析形成重癥的質量報告,及時反饋,對推進行業規范、質量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據悉,從2009年開始推行全國重癥醫師的專科培訓,目前已經培訓3萬多人;并在國家、省級、市級不同層面開展重癥醫學相關核心技術的培訓,強化同質化的培訓和管理。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馳援湖北的4.26萬醫護人員中,有1.9萬人為重癥專業醫護人員。在疫情早期,重癥醫學專家組第一時間提出早期預警,早期識別高危患者,阻止輕癥轉為重癥。邱海波說,一線的救治經驗已進一步形成中國經驗,成為中國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和國際救治指南的重要內容。
邱海波坦言,我國重癥醫學的資源總體是相對不足的,而且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勻,對縣級醫院、二級醫院來講,重癥醫學科的建設目前仍然是整個學科體系中的薄弱環節。
“加強二級醫院、加強縣級醫院的重癥醫學科建設,是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邱海波說,這樣做的目的是,對重癥病人而言,無論在三級醫院還是二級醫院,無論在中心城市還是偏遠地區,都能得到積極、規范和同質化的治療。
建立醫療技術質控制度
醫療技術是醫療服務的重要載體,對醫療技術的管理,直接關系到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新醫療技術的臨床應用以及適宜技術的推廣,不僅對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病人的醫療質量和安全同樣起到積極作用。
郭燕紅坦言,醫療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給患者帶來福祉的同時,如果對于醫療技術的不規范應用甚至是濫用,就會直接影響患者的健康權益,也會對醫療質量安全帶來威脅。
為此,國家衛健委頒布《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從制度層面規范和強化醫療機構、健康行政部門、質控組織以及相應行業團體在推進管理和規范醫療技術方面的責任,在醫療技術管理方面建立一系列制度。
建立醫療技術分類管理制度,對于技術依據安全、風險、難度對臨床醫療技術實施分類管理。對于臨床安全性、有效性不確切的,以及存在重大倫理問題,包括在臨床上已經淘汰的,以及沒有經過臨床研究論證的技術,列為禁止類技術;對于技術難度大、風險高以及會使用到臨床稀缺資源的技術,列為限制類技術。
對限制類技術建立備案制度。對于國家級15個已經列入名錄的限制類技術,都制定臨床應用和管理規范,要實施此類技術的醫療機構必須對照這些臨床技術的臨床應用規范進行評估,評估合格的要向衛生行政部門進行備案。
實施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的規范化培訓制度。對于重點的醫療技術的醫務人員,需要經過規范化的培訓,合格以后才能夠從事這類技術,以確保臨床技術應用過程當中的質量和安全。
郭燕紅強調,通過對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的管理,一方面提高醫療技術的水平,不斷發展醫療技術、讓醫療技術惠及人民群眾的健康。另一方面,通過管理進行規范,進行質量的保障,確保這些技術在應用過程中的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