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11月4日電 (李雪峰)“2020·長江保護與發展論壇”2日至3日在安徽合肥舉辦。兩日來,來自中國各行業領域的官員、專家、學者,圍繞“聚焦綠色轉型和發展”的主題展開探討交流。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提出,在中美經貿摩擦及“新冷戰”背景下,環境氣候的國際合作及綠色“一帶一路”更加重要。要擴大南南合作,幫助發展中經濟體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特別是東南亞重點國家,要根據國別提供系統解決方案。還要開展區域、流域環境合作,共建跨境自然保護區與國際河流保護,并相互借鑒治理經驗和最佳實踐。
近些年,長江嚴重透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形容“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仲志余表示,當前,長江治理與保護亟需統籌解決洪澇災害頻發、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污染等新老“水問題”。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建華認為,長江上中下游“病情”應分開來看。上游主要是“栓塞”問題,由于水電過度開發,導致河流自然水溫結構改變,嚴重影響到魚類產卵繁殖,阻斷了洄游通道;中游主要是“腎病”,表現為生態湖泊明顯退化;下游主要是“中毒+皮膚病”,河流水質遭到嚴重污染。
對于如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尹煒提出,首先要轉變思維方式,發展要以保護為基礎,保護要為發展做保障,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還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同時,要轉變行為方式,預防為主,治理為輔。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國際合作與科技局副局長涂敏認為,長江流域水安全新老問題交織,現有水安全保障科技基礎儲備還難以滿足實踐需求。要把長江經濟帶的科研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科技成果應用到治江現代化事業中。
日前,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了長江保護法草案。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梓太表示,相比尼羅河、亞馬遜河、萊茵河等國際河流,長江是中國內河,在立法過程中不涉及到不同國家之間的利益訴求,這為長江立法統一規劃、科學規劃提供了巨大優勢。
他同時強調,法律固然重要,但文化力量同樣不容忽視。與西方工業文明的技術文化、技術模式不同,在后工業文明時代,特別是今天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厚重的中國本土生態文化與歷久彌新的長江流域地方環保習慣,未來都值得關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