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僑鄉,觀橋景,品“潮味”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鄭 楊
金秋時節,怡然在韓江之畔,擺上精美的楓溪陶瓷茶具,品著鳳凰單叢工夫茶,眺望廣濟橋的綽約風姿;漫步于有1600多年歷史的潮州古城,在牌坊街欣賞非遺傳承人的精湛技藝,在古街巷、祠堂中追憶歷史……這樣的“潮文化”令人沉醉。
在中國著名僑鄉潮州,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匯聚、移民文化與本土文化交融,碰撞出了儒雅精致、圓融開放的“潮文化”。以工夫茶、潮州菜、潮繡、潮劇、金漆木雕等為代表的“潮文化”譽播海內外,也為潮州留下了眾多文物瑰寶。今天,潮州這座“活著”的古城,在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中煥發出勃勃生機,不僅是全世界潮人的鄉愁,更承載著中華兒女的文化自信走向世界。
歷史文化傳承千年
“到潮不到橋,枉向潮州走一遭。”這句從清代流傳下來的俗語,說的是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并稱中國四大古橋的潮州廣濟橋,俗稱湘子橋。“湘子橋是潮州人的鄉愁象征。”馬來西亞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令鼓創始人、潮州籍文化學者陳再藩說。在東南亞,廣濟橋的形象經常出現在華僑的書畫、文學作品中,成為海內外潮州人的精神地標。
橫跨韓江的廣濟橋,全長518米,橋東西分別有12個和8個狀如樓臺的橋墩,中間由18艘梭船連成浮橋,可隨時開合。其集梁橋、浮橋、拱橋于一體的獨特風格,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廣濟橋何以成為潮州的文化地標?打開800多年的廣濟橋史,修繕是不斷出現的主題。洪水、颶風、地震、炮火……有史可查的重修重建達20余次。潮州官民在數百年間合修廣濟橋的波瀾壯闊史,讓這座橋成為代代傳承的厚重記憶。
廣濟橋始建于南宋干道七年(1171年),潮州知州曾汪以86艘船相互連接而成浮橋,開啟了歷任知府知州接力修橋的歷史。明宣德年間,潮州知府王源重修廣濟橋,以十二座華美的樓閣分布在東西兩端。從修橋第一人曾汪開始,官民合修廣濟橋成為傳統。
廣濟橋“十八梭船”的浮橋、亭閣模樣曾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消失。2003年,廣濟橋全面修復,2007年竣工,恢復明代風貌,重現“十八梭船廿四洲”之風韻。從2018年起,潮州以廣濟橋為主角打造了美輪美奐的“鳳城之光”燈光秀,安靜的古城在節假日一下成了“堵城”,韓江兩岸人山人海,游人競相前往。
成為網紅打卡地的廣濟橋更成了海內外潮州人的驕傲。馬來西亞柔佛州潮州八邑會館會長陳周平去年以廣濟橋為主題的花車參與當地柔佛古廟百年神游盛會,希望通過廣濟橋把潮州介紹給當地人。去年底,40位馬來西亞青少年來潮州尋根,陳周平特地帶他們參觀廣濟橋夜景及燈展,“小朋友們很興奮,有的甚至不敢相信這是橋”。
一座橋,濃縮了潮州人對待先人遺跡的態度。穿過1600多年的歷史煙塵,潮州如今保留了大大小小的文物景點1345處,成為粵東地區文物古跡最為密集的地方。近年來,潮州更是用“繡花”功夫推進古城文物建筑、街區巷道、名人故居的保育修繕,實施了5個歷史文化街區和5個主題街區的微改造項目,讓歷史文化賦予古城靈魂。如今,在全國135座歷史文化名城中,潮州榜上有名。
今天,人們登上潮州古城七城門樓之首巍巍廣濟樓,眺望滔滔韓江;穿過牌坊街熙熙攘攘的人群,瞻仰表彰歷代功勛人物的23座石牌坊;走進韓文公祠,回顧百姓追記曾被貶為潮州刺史的“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造福農桑之功……在追憶歷史中,增添文化自信。
精美工藝推陳出新
在潮州,除了逛不完的文物古跡,還有賞不盡的民間藝術。潮州作為全國首個“中國工藝美術之都”,擁有潮劇、鐵枝木偶戲、潮州歌冊、潮繡、潮州木雕、大吳泥塑、楓溪手拉朱泥壺制作技藝、潮州工夫茶藝等多達15個國家級非遺項目。
今年7月份,“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為受疫情影響閉館數月的國博重啟后首批展覽之一。意趣盎然的明代府樓猴、莊重華麗的清代《郭子儀拜壽》三牲供臺、活靈活現的當代龍蝦蟹簍……160余件(套)木雕精品讓國內外參觀者為潮州文化的博大精深、藝術家的精湛技藝贊嘆不已。
潮州何以誕生眾多令人嘆為觀止的民間工藝?專家認為,這源自移民文化、海洋文化的雙重滋養。“潮州工藝美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根基是移民帶來的文化和技藝。”潮州工藝美術協會會長李炳炎說。宋元時期,大量因中原動蕩而南下的移民進入潮州,帶來了多樣化技藝,潮州因而成為“中原文化的典櫥”。
潮人跋山涉水而來,又乘風破浪出海。近代以來,大批潮人下南洋經商,積累財富后回饋家鄉,建宗祠、起豪宅,光宗耀祖,使建筑成為工藝美術之集大成者。
在潮州的祠堂內,石雕、木雕、嵌瓷、漆畫、刺繡等技藝廣泛應用,多達數十種藝術同時呈現,交相輝映。潮繡色彩濃烈,善以繡、釘、墊、貼、拼、綴等技法凸顯立體感,繡品常用于懸掛廳堂;潮州金漆木雕以多層次的雕刻技法和金漆裝飾手法著稱,玲瓏剔透,金碧輝煌,雕梁畫棟隨處可見。
“潮州人對于宗族的敬重與信仰直接推動了潮州工藝美術登峰造極。”李炳炎說。光緒年間,“斗藝”之風興起。一座祠堂,主人通常會請兩班藝人同時動工,比試技藝高低。施工時用布和竹篾隔開,各自施展渾身解數,待竣工之時拆去,大家品評優劣,優勝者獲得更多獎金。“斗藝”之風促使藝人不斷推陳出新,作品越來越精細、瑰麗。
“斗藝”早已成為歷史,非遺技藝的傳承需要出新招。近年來,在潮州市政府大力推動下,許多非遺大師走進校園收徒,并將工作室開進韓山師范學院、潮州市高級技工學校,讓老手藝融入當代家居、裝飾等行業,煥發生機。“希望有更多年輕人了解潮州工藝美術,并將其發揚光大。”潮州木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培臣說。
“潮文化”更顯新潮
古跡與非遺,兩種精致瑰麗的“潮文化”碰撞,會帶來怎樣的驚喜?
取材于清代廣濟橋風光的潮州木雕《湘子橋圖》,再現了當年“一里長橋一里市”的盛景:作為當時貿易樞紐的廣濟橋熱鬧非凡,橋上有擺攤者,有提籃叫賣者,有憑欄遠眺者,浩瀚江景與市井意趣盡在橋上。
數百年后的今天,“一里長橋一里市”的盛景又在廣濟橋上重現,非遺傳承人和游客成了橋市的主角。
“依托古橋古文物資源,廣濟橋上有了常態化非遺展示與動態化非遺集市。”廣濟橋文物管理所所長余小潔介紹。橋上的亭臺樓閣成了非遺的絕佳展示舞臺,手拉朱泥壺、潮州木雕、潮繡等非遺工藝精品陳列于六大展室中,免費向游客開放;每逢節假日,非遺傳承人的絕技在展示區精彩上演,并邀請游客體驗互動。“民間藝人趕集來”的動態化非遺集市,則是昔日橋市文化的再現,不僅眾多民間工藝競展風采,還可欣賞到潮州鯉魚舞、潮安舞龍等非遺項目表演,每次都吸引近萬游客參與。
文物古跡與非遺文化融合,不僅讓二者煥發了新活力,更為文化旅游發展打開了新思路。從2017年起,潮州著力打造了“文化古城·樂享名街”活動,每周二、周四,講古、鐵枝木偶等非遺項目在古城文化地標——牌坊街輪番上演;每周三,由非遺項目組成的文藝巡游隊伍則來到牌坊街,一路載歌載舞,贏得游人陣陣歡呼……
如今,不僅眾多非遺項目進駐廣濟橋、牌坊街等古城區各文物旅游景點,古城旅游區還設置了潮州陶瓷、潮繡、木雕等潮式手信為主的購物門店,為游客帶來了豐富的特色旅游購物體驗。
逛古城、觀故居、賞非遺……潮州古城特色文化旅游“火”遍了海內外。2019年,潮州共接待海內外游客2629萬人次,旅游收入達398億元。
傳承千年“潮文化”,在當今越來越“新潮”。
鄭 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