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平“浪”也靜便是幸福:和平新村打造新時代“網格”社區
【環球網報道 記者 王心怡】“平靜,安逸就是我想要的幸福” 9月22日,“幸福東北”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走進沈陽和平新村社區,探尋幸福的奧秘時,73歲的居民張大爺這樣對環球網記者說道。
張大爺所居住的和平新村社區位于和平區政府西北部,東起北五經街,西至和平北大街,南起八緯路,北至中山路。占地面積0.194平方公里,現有居民2967戶,人口總數9016人。26個院35棟樓141個單元。該社區老舊小區多、學區人口多、學區戶籍人口流動大、租住人員密集、老年人口多。
作為沈陽市老城區內的老舊小區,曾經的和平新村在冬季供暖時灰塵四處散落,家家門窗緊閉。此外,開放式的小區,各種車輛不斷穿過,不僅構成安全隱患,院內兒童也沒有合適的玩耍場所。
“我住在這里70多年了,2016年以前,這里的道路總是車來車往,道路還總是被挖開,今天因為這個管道,明天因為那個管道,道路永遠是坑坑洼洼,塵土飛揚,” 張大爺說,“以前根本沒人管,現在不一樣了,我們‘自治’。”
2016年以來,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基礎上,和平新村社區下大力度,決心改變居民居住環境, 并采取了“居民共議共商”這樣的新舉措,也就是張大爺口中的“自治”。
“為了能夠改變老舊小區存在的問題,我們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但最終發現最重要的是要讓大家參與進來,” 和平新村黨委書記張明偉介紹說,讓居民真的是從生活出發提出問題,大家一起商量著解決問題。以協商共治作為破解難題的鑰匙。
張明偉舉例說,我們創新樓院管理,在三年時間里,我們經歷了小區自治管理,到引進保障型物業,再到紅色業主委員會聘請職業經理人的不同社區管理模式。敢于創新,大膽嘗試,按照保障型物業 “六有六無”的標準,對園區進行管理。封閉園區,設立了擋車桿、規范了停車位、安裝了24個安全監控攝像頭,有效控制了小招貼、噴涂等城市頑疾的反彈,保障低收費、高質量服務。
針對居民服務方面,張明偉說,現在要求每位社工人員打破原來的條塊壁壘,每個社工都從過去的“專門專崗”變成了“全科全能”的多面手,實現了進門“只找一個人,能辦所有事”,也避免可“跑空趟”現象,踐行“楓橋”經驗,最多跑一次,真正做到為民解憂。全科網格、全能社工的推行,真正實現了“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流轉處置更加有序,資源整合更加有力。
此外這種變化還體現在房價方面。張大爺說,以前這里臟亂差,雖然是學區房,只有8000一平米,現在漲到2萬多了,很多人都在問,還說別的地方2萬多都沒有這里環境好。
如今再走進小區,整潔的環境,迷你版的籃球場和健身器械,再也沒了以往的破敗之象,曾經惱人的鍋爐房也已改建為社區辦公樓,一站式的事務辦理更是給居民生活增添了便利,微型消防站,垃圾分類回收點,更是一應俱全。和平新村人用多一分汗水、多一分努力,換來了摘掉了臟亂差的帽子,路平了、燈亮了、小粘貼小噴涂不見了、環境美了;小區環境大變樣,社區小廣場上飄蕩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這些的改變得到了居民們的肯定。
“平靜,安逸就是我想要的生活與幸福,” 張大爺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