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鐘義見)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時強調:“要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風雨無阻的戰略定力,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
把改革“繼續用足用好”,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性方法論,更為汕頭進一步激發創新發展活力,指明了實踐路徑。擦亮經濟特區這塊耀眼的“金字招牌”,必須堅定不移深化改革。
以改革攻堅煥發經濟特區活力
深化改革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沒有深化改革,就不可能有汕頭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面。
2018年以來,汕頭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重要改革舉措實施規劃(2018—2022年)》《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等系列重要改革文件精神,并先后出臺《中共汕頭市委關于加快推進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推動各領域、各區縣深化改革性文件1129個,打通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各方面各領域改革協同配套、系統集成、同向共進。截至2019年底,汕頭承接黨中央及廣東省委部署的改革試點63項,每年推進實施一批市重點改革任務,以改革攻堅煥發汕頭經濟特區活力。
為加快深化改革再造步伐,汕頭實施創建營商環境建設示范城市行動,率先出臺《關于重塑營商環境優勢,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意見》,提出15個方面涉及70多個部門、100項主要任務、230項工作措施的三年行動計劃,在中國經濟網發布的疫情后首份百城營商環境指數報告中,汕頭排第38位。全流程、全覆蓋改革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政府和社會投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分別壓縮至90和50個工作日以內。全面實行企業投資項目清單管理,建立以備案制為主的企業投資準入管理體制,實行市領導聯系企業直通車制度,市場主體由2014年約20萬家增長到2019年近40萬家。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事中事后監管,建立誠信“紅黑名單”公示制度,完成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工作。
汕頭在深化改革實踐中創建了“親”“清”友好營商環境,既為改革開放再出發注入動力,也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源頭活水,走出了一條“深改”成功之路。
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探索特色改革
實踐證明,汕頭的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具有鮮明特色,一系列新舉措取得了新成效、新突破。
2019年,《汕頭市關于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2019—2020年)》對包括降低民營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推動民營企業創新發展、促進企業平穩健康發展和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五大方面共38條具體舉措作了詳細規定。當年,汕頭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72.7%,共有A股上市企業32家,深化民間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綜合施策促進民間投資快速增長的做法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同時,汕頭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出臺加強國資國企監管一系列制度文件;大力推動簡政放權,賦予基層更多發展自主權;強化規劃引領管控,推進市域控規全覆蓋,規范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管理,為未來發展留足空間。
2014年,國務院批復同意汕頭設立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汕頭立足僑鄉優勢,首創以華僑為核心概念的區域股權交易板塊“華僑板”,設立總規模50億元的華僑產業母基金,謀劃發展華僑大數據產業。汕頭保稅區升級為綜合保稅區,加快推進區港聯動、擴大經濟腹地,加快建設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大力引進跨境電商、保稅物流倉儲等產業項目,完善電商支撐體系,引導企業深化“一帶一路”沿線經貿合作。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面積從3平方公里拓展為30平方公里,建成華為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智造云谷”人工智能專業孵化器,建設省內首批3個5G產業園之一。探索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完善科技項目管理制度。化學與精細化工省實驗室有19個院士專家團隊開展科技攻關,2個項目入選省重大科技專項。
汕頭利用自身優勢,把順應黨心、民心的舉措發揮得淋漓盡致,是在經濟特區先行先試意義上的重大改革,經驗和成果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狠抓民生改革提升百姓獲得感幸福感
民生改革事關百姓福祉。汕頭狠抓重大民生領域改革,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打造區域教育高地,建立定向培養鄉村小學全科教師制度,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制度改革,組建職業教育集團,推進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建設高水平大學,加快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汕頭護理學院籌建。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打造區域醫療高地,推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加快形成緊密型醫聯體,入選省“登峰計劃”建設高水平醫院2家,開展全國安寧療護試點市建設,開工建設總投資超46億元的市中心醫院易地重建項目(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和總投資超28億元的市公共衛生醫學中心新建項目。
汕頭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民生改革深入人心,體現了地方政府切實履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及“人民至上”執政理念,更加彰顯了汕頭市委、市政府在深化改革大局中的使命與擔當。
上海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何建華研究員深有感觸地表示,汕頭的實踐使自己對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獲得新的認知。改革創新就是要摒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沖破制約發展的舊框框,讓各種發展活力充分迸發出來,實現各類要素的優化組合,力求取得最佳效益。
對經濟特區來說,應當永遠保持敢為人先的先行先試“拓荒牛精神”,結合發展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像傳統文化所倡導的“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那樣,就必須做好做改革創新的“明者”“知者”角色。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著力推動經濟發展從“量”的增長到“質”的提高,深刻理解“敢于吃螃蟹”的改革創新精神,踐行“蹄疾步穩”的發展方式,才能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更加注重發展質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使“金字招牌”更好發揮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