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
觀察
《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從7月1日起開始實施,逾3000萬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手中的“鐵飯碗”,將開啟“瓷飯碗”的蛻變。廣東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日前在解讀條例時指出,條例實施后最大的轉變是將事業單位與職工確定為“合同關系”,下狠招打破終身制,實現人員能進能出。
作為首批事業單位改革試點的廣東,改革動向備受關注。如何順利突破利益藩籬打破“鐵飯碗”?事業單位人員的養老、醫療待遇會否降低?
焦點一:
崗位“終身制”是否終結?
條例將把“鐵飯碗”變成“瓷飯碗”,“瓷飯碗”還可能變成“沒飯碗”。條例明確要求,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必須訂立聘用合同,辦理聘用手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連續曠工超過15個工作日,或者1年內累計曠工超過30個工作日的,事業單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廣東打破崗位終身制的改革早就起步。根據《廣東省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辦法》,從2010年元旦開始,廣東6萬多個事業單位新進人員實行公開招聘,同時175萬“事業人員”轉成“合同用人”,實現事業單位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
在廣東某市的一家事業單位,公開的年度預算表顯示,總編制人數170人,工資福利支出約1700萬元;編制外聘請“臨時工”的預算支出費一年達1300萬元,是正式職工總待遇的76%,意味著臨時工的人數幾乎和正式工相差無幾。
在該事業單位工作的一位領導劉先生說:“一個處室,一正四副5個主任,其中3個副主任長期看不到上班的影子,有的還在外面攬私活。不招臨時工,大門塌了都沒人管。這幾個看不見的主任都是有‘關系’的,辭不掉,也不敢辭。”
“大家都有了掉飯碗的擔憂,才會想著要努力工作去保住‘飯碗’。”
焦點二:
養老金會多還是會少?
廣東一家事業單位領導張欣然告訴記者:“工作12年來,從未交過養老保險,如果不補繳,肯定會影響退休待遇;如果補繳,這個錢誰來出?職工是肯定不會愿意出的,單位也承受不了,財政不兜底,誰也不敢改。”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退休待遇能否保持原有生活水平。根據2006年發布的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計發離退休費等問題的實施辦法,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后的退休費按本人退休前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之和的一定比例計發。其中,工作年限滿35年的,按90%計發;工作年限滿30年不滿35年的,按85%計發;工作年限滿20年不滿30年的,按80%計發。
在2008年《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剛剛出臺時,廣東某高校50歲的大學教授陳老師和多位同齡教師由于怕錯過享受退休金的機會一起找到學校要求提前退休。陳老師說:“當時教授的退休金少則5000元,如果實行新辦法,我大概也就能拿到3000元左右。”
國際慣例顯示,養老金替代率為60%-70%,方可維持退休前的基本生活水平。財政部科研所專家測算,《方案》中事業單位的退休待遇與企業養老保險幾乎別無二致,養老金水平下降難以避免,養老金替代率可能要從80%-90%下降到50%左右。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有的試點省份參加改革的單位心存疑慮,部分非試點省份事業單位人員預期黯淡。
焦點三:
看病的花費是否會增加?
一直以來,社會公眾認為機關事業單位公費醫療應該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并軌;另一方面,事業單位人員擔心并軌后看病負擔會不會加重?
此次條例規定,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參加社會保險。這是否意味著未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將褪去比照公務員的特殊身份標簽?分析人士指出,即便一些地方通過制度設立將公費醫療并入職工醫保,也不意味著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與企業職工享受相同的醫保待遇。
記者發現,一些地方在取消機關事業單位公費醫療時,建立了“補充醫療保險”,也就是由地方財政為“補充醫療保險”埋單,個人自負超過一定額度后,多出來的錢可以得到“補充醫療保險”的二次報銷。
·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