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一場以“低碳”和“城鎮化”為主題的國際論壇在深圳舉行,引發各界關于低碳發展的思考。事實上,在污染排放增加、空氣質量下滑、極端天氣多發的背景下,能否邁上“有質量的城鎮化之路”,這不僅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拷問,更對是民生幸福的積極探尋。
作為全國首個沒有農村和農民的城市,深圳在快速城鎮化的進程中,實現了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一升一降”的目標。綠色低碳,已然成為這座年輕城市引以為傲的新標簽。參與論壇的不少專家稱,深圳的低碳發展指數領先全國,但瞄準國際“綠都”目標,深圳仍需提升產業層次,并強化市民節能減排的意識和行動。
■深圳低碳發展成績單
受益于低碳政策的持續發力,深圳低碳發展的成果已經在經濟統計中逐漸顯現:“十二五”以來,深圳GDP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2013年,經濟總量超過了2300億美元
同期,深圳新增土地供應、用水總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下降
深圳PM2.5處于內地大城市最低水平,今年4月和5月,深圳的PM2.5分別為32和17微克。綠色低碳,正在成為深圳發展新的方向、新的優勢。
圖表:黃紅鷹
深圳低碳發展水平領先全國
●低碳發展的國內坐標
“國際低碳論壇落戶深圳,本身就是對深圳低碳發展的一種肯定”,如果說這樣一句來自論壇期間的發言只是對深圳低碳發展的一種感性評價,那么,2013年低碳論壇期間發布的《深圳綠皮書:深圳低碳發展報告》,則用客觀的研究數據清晰標注了深圳在國內大中城市中的低碳坐標:深圳是唯一一個處在低碳發展水平的城市。探尋深圳低碳發展的密碼,既是在快速城鎮化的中國分享低碳發展經驗的一個過程,也是找準短板,為將深圳打造成為真正的國際低碳城市做好鋪墊。
1
率先實施低碳發展政策
什么樣的發展思路,決定了什么樣的發展方向。2012年,深圳率先施行《深圳市低碳發展中長期規劃(2011—2020年)》,將全市土地面積的一半劃入了生態控制線。在PM2.5指數備受關注的背景下,深圳又專門出臺大氣環境生態提升計劃和振興規劃,在全市全面推行綠色節能標準,將建筑物、機動車、工業產品生產制造等全部納入其中。
在產業規劃上,深圳將低能耗、低排放的產業作為發展重點,特別是將生物技術、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等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大力扶持。截至目前,六大產業年均增長率在20%以上,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經超過1/3。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也已經將近70%。
除政策先行,市政府及相關部門也在積極行動。近日,深圳市政府的主要辦公大樓——深圳市民中心剛剛被評為全國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據記者了解,自《公共機構節能條例》實施以來,市民中心創新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進行節能改造,在不增加政府投入的前提下,每年節電至少420萬度,年節能率達到21%以上。
截至目前,深圳已摸索出公共機構市場化節能的新路徑,全市本級公共機構中已有400萬平方米物業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完成節能改造。到今年年底,深圳60%的公共機構將完成節能改造簽約。
2
以市場機制驅動綠色發展
在首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中誕生的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正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已在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開戶的控排單位達635家、建筑物業主為197家。另外,市場內活躍的機構投資者達6家,個人投資者543人,成交單價在28元—143元/噸區間波動,價格一直處于穩步上漲態勢,現階段基本穩定在60元—90元/噸之間。
市場機制在驅動低碳節能上的功用發揮得如何?由南方低碳研究院撰寫的深圳碳排放交易體系成立一周年報告顯示,從2013年6月18日碳排放權交易啟動以來,納入深圳碳交易體系的635家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較基期下降了370萬噸,下降率約為11%。與此同時,制造業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長792億元,增長率為29%,使得萬元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較基期(2011年)下降了0.13噸/萬元,下降率達到23%,超額完成了城市“十二五”年均碳強度下降要求。另據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5月30日,深圳碳市場共成交超38萬噸,總成交額為2744萬元,占全國成交額的19%,成為全國交易量最大的碳市場。
3
技術創新幫企業實現減排
企業既是碳排放的大戶,也是節能減排最直接的受益者。在深圳低碳發展的推動因素中,為數眾多的企業是一股重要的力量,而技術創新,幫助企業實現了減排的目標,也壓縮了經營成本,履行了社會責任。
在深圳市鹽田區,全球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萬科在這里建設了他們的總部大樓,除了“漂浮的地平線”這一獨特的外形外,這棟大樓內部還充滿了種種更好用、更節能的低碳技術。在萬科中心的戶外水池,池里的水采用了全面的雨水回收系統,將屋面和露天雨水收集處理,并蓄積在水景池內,用于綠化和補充景觀水池。據了解,新技術使得該中心不使用一滴飲用水作為景觀用水,而樓內所產生的中水和污水亦全部回收,通過人工濕地進行生物降解處理,以用作本地灌溉及清洗等其他用途,這一系統每日水處理量達100噸。
新技術推動了人們更多地應用自然降水、自然光、自然風等,以達到節能和環保的作用。在萬科中心的玻璃窗之外,配備的外遮陽系統可以根據太陽高度角以及室內的照度,自動調節水平遮陽板,使得室內擁有最適的光照和溫度。
此外,該中心建筑內部除了采用太陽能供應熱水外,還采用建筑光伏電系統發電,這兩項每年預計發電量25萬度。該大樓采取了目前先進的節水器具及節水方法進行節水,如采用低流量廁具、無水小便器,配合自動控制系統的低流量水龍頭及低流量的淋浴噴頭等,這些節水至少30%以上,僅此一項年節水量達1500噸以上。
4
居民參與踐行低碳生活
綠色低碳的城市,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在深圳,“綠色出行”就是市民積極踐行低碳生活的一次成功的嘗試。
2011年的大運會期間,深圳開展了“綠色出行,停用少用,給力大運”的志愿行動,當時深圳有近40萬輛機動車自愿申報停駛,其中92%為私家車。去年,為緩解城市道路交通擁堵,減少尾氣排放,節約社會成本,深圳市綠聯辦及各成員單位延續前期綠色出行常態化做法,持續深入推動“愛我深圳、停用少用、綠色出行”活動,活動前后有約63萬輛機動車申報停駛。
除了市民的節能和低碳意識,適當的政策引導和鼓勵也尤為重要。除了前期的自行車、電影票和證書外,在經歷多次綠色出行、停駛機動車活動后,深圳市綠聯辦還組織交警、保監局和保險同業公會達成保險費用優惠方案,對申報綠色出行連續停駛30天以上的車主,自2014年5月1日至2015年4月30日期間可以到保險公司辦理商業車險合同期限的順延,如停駛30天,保險合同在上述時間內到期,則可免費順延1個月合同,順延最高不超過3個月。
市民蔡先生是深圳首批純電動新能源汽車的車主,在淘汰開了12年的燃油車后,他率先將眼光投放到深圳本土企業比亞迪所生產的純電動汽車,“這款車純電動,沒有尾氣也就沒有碳排放,同時家用電就可以充電,完全夠我使用了”。像蔡先生這樣的選擇新能源汽車的市民深圳有千人以上,遠遠超過中國其他城市。
●低碳發展的國際坐標
與國際一流低碳城
差距主要在觀念
低碳發展指數領先全國的深圳,瞄準“國際一流低碳城”還有哪些差距?深圳“有質量的城鎮化”重點要解決那些問題?抓住第二屆國際低碳城市論壇的契機,南方日報專訪了深圳市國際低碳發展研究院院長王東和深圳市城市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高紅。兩位專家均認為,未來深圳低碳發展之路,一方面是堅持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另一方面是強化全民的低碳意識,發動市民踐行低碳綠色行為。
改變觀念政府要加強引導
王東介紹,國際上在低碳綠色發展方面做得好的國家和城市很多,歐洲的德國、奧地利、法國,特別是北歐的瑞典、丹麥、芬蘭、挪威都比較領先。我們的近鄰日本能源效率比較高,石油煤炭轉化為能源的效率更高。王東說,中國與這些國家還存在差距,主要是兩者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歐洲也有工業化階段,也產生過倫敦霧事件,但現在它們已經過了這個階段,而中國的很多城市正在工業化的過程中。
王東認為,如果要找差距,深圳與“國際一流”的差距主要是思想觀念、技術和管理的細節方面。彌補這方面的短板,一是要依靠政府的積極引導;二是采取一些稅收或者收費的市場化手段,例如在稅收上提高能源力方面的稅收標準,根據能耗的差異,適度提升電費和水費的使用成本,在垃圾處理上,利用經濟手段進行必要的限制。王東特別強調,低碳之城,最關鍵的環節在于廣大市民,他們首先要了解低碳的好處,認同低碳理念,然后全民參與,這個城市的低碳水準就會有大幅度的提升。
加速產業升級是低碳有效路徑
高紅稱,目前深圳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后期,更接近于發達國家發展特征。不過,從碳排放總量來看,發達國家城市已經開始進行總量控制,其碳排放總量已經開始下降,但是,深圳作為發展中國家城市,其總量有剛性需求,近幾年來深圳碳排放總量還是處于上升趨勢。因此應在發展和控制上尋找平衡,積極應對的同時,和發達國家的策略也要存在差別。
高紅分析指出,深圳與國際先進城市相比,一是產業結構還需升級,國際一流城市的第三產業相較深圳更為發達,其城市化水平更高。二是城市居民低碳素質有待提高,市民減排意識還需加強。
同時,高紅建議,深圳要在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抑制居民生活能耗和碳排放。特別是交通領域,深圳需進一步探索有效機制限制汽車排放,發展清潔能源的公共交通,在保障城市交通運行的情況下減少個人用車出行,在這些方面,需要政府從政策上積極引導。高紅說,深圳在低碳立法方面已經走在前列,目前,深圳已出臺《深圳經濟特區循環經濟促進條例》和《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下一步在立法方面可以進一步細化,在碳排放法律法規的配套方面可以進一步加強。
■他山之石
美國波特蘭市:
將低碳作為城市競爭力
第二屆國際低碳城市論壇期間,波特蘭市市長帕特里克·昆頓介紹了該市的低碳發展經驗。據悉,位于美國西海岸俄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市,大約在全美排名22位,一直被視為綠色城市。因為城市環境好,波特蘭市就像一塊磁鐵,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城市發展過程中,波特蘭市特別注重環境的保護,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產業布局,都強調與自然環境的共生共榮。
過去5年,波特蘭市的發展依靠四大支柱產業,包括軟件、體育戶外、清潔能源等,而且這些產業獲得了非常驚人的增長,由此帶來了就業的快速增長。目前,波特蘭市正在向全世界推廣綠色城市建設的經驗,并大量輸出清潔技術。在軟件產業方面,同樣因為環境具有競爭力,生活成本比較低,大批人才愿意前來創業。包括耐克和哥倫比亞公司也都選址在波特蘭,因為這座城市似乎就是為戶外運動而生的。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引領,也讓波特蘭市的傳統制造業獲得了蓬勃生機,大批先進技術人才的進駐,讓波特蘭的卡車基地在北美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帕特里克·昆頓說,綠色低碳發展,并不意味著經濟放緩,兩者可以兼得。
新加坡:
未來十年能耗降低30%
據新加坡建設局國際開發署負責人許麟濟介紹,目前,新加坡也希望能夠實現經濟發展和低碳建設并行的目標。許麟濟說,為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首先,一個城市要制定低碳發展的長期規劃,比如長期的經濟增長目標是怎樣的?要打造怎樣的綠色交通和綠色建筑?因為這些領域都是碳排放的大戶,是節能減排的關鍵領域。在推進綠色發展的過程中,要有明確的時間點、時間框架、目標任務,然后按照既定的安排來做。明確規劃的同時,還需要有多方的合作,比如企業與政府、企業和建筑單位,要建立一定的合作機制。同時,新加坡還有一個可持續發展部門間委員會,專門推進綠色發展目標的實現。
根據目標,未來十年內,預計新加坡的能耗將比2005年降低30%,到2030年,能夠提高廢物循環利用70%,每人每天減少10%的水利用,把空氣顆粒物減少25%,每立方米PM2.5下降到15毫克以下。為了獲得更多藍天綠地,新加坡規劃建設900公頃的公共綠地和100公里的綠帶,綠色屋頂達到50公頃,希望在2030年時把新加坡建設成為一個低能耗、低碳的城市。
策劃:劉麗 統籌:楊磊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楊磊 曲廣寧 戴曉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