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PO關閘的18個月里,接二連三的并購事件攪熱了市場。
魯力 攝
在IPO關閘的18個月里,接二連三的并購事件攪熱了2013年的市場。
近期,中國創業投資與私募股權研究機構清科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2013年第一季度中國創投市場披露金額的并購案例總計185起,共涉及交易金額316.37億美元,同比大幅提高88.4%,環比漲幅更是高達177%,創下中國創投并購市場單季并購總額的最高紀錄。
記者了解到,在IPO關閘期間,深圳多家創投企業也積極投資并購基金,作為退出的另一個渠道。然而,創投企業在做企業并購方面缺乏優秀的團隊和成熟的經驗,因此有企業表示不掙錢也要先積累經驗和培養團隊。對于并購基金的市場前景,多家企業表示不會錯過未來這片藍海。
南方日報記者 卓泳
一季度并購案例同比去年增長71%
自2009年創業板開閘以來,為并購交易輸送了大量的資金,幾年間,并購市場規模明顯增長。在IPO關閘的一年多時間內,并購交易的規模更是得到明顯的飆升。
清科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表示,目前并購基金正在發力,增長速度比較快,2014年一季度的案例數量同比去年增長了71%。“今年是上市公司并購非常活躍的一年,我最近見了差不多50家公司的董事長,他們對并購重組或者并購基金熱情很高。”
根據統計,2006年至今,VC/PE行業仍有12952起投資尚未退出。大量未退出項目,迫使VC/PE轉移策略重心至退出。而且加上今年以來,并購的政策環境不斷優化,助推并購退出成主流退出方式,很多PE機構做得越來越好也是因為并購。
然而,創投做企業并購的背后也包含了主動和被動的因素。“最主流的退出方式還是希望通過IPO來完成,過程簡單、明確,流程好控制,但是沒想到IPO停止了這么長時間,并購也是其中一種退出方式,但并不是首選的。”啟元財富投資總監汪鵬認為,如今市場把并購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也出于被動。而另一個主動的原因是,有些創新型的企業未必要通過上市來退出,也可以通過并購,還可以縮短時間,比IPO快得多。
雖然IPO重啟在即,但還有相對較長的跨度,排隊的人還很多,因此汪鵬認為創投還是可以多做兩手準備。
不掙錢也要先培養團隊
隨著整個創投行業投資越來越前移的趨勢,很多項目不一定可以走到IPO,在許多創投看來,并購逐漸成為一種新的退出渠道。
深圳君盛投資創始合伙人、董事長廖梓君表示,在并購的人才和項目方面目前都還比較缺乏,因此需要和一些大機構成立并購基金,和一些比他們更有資源和優勢的機構合作。“我們成立地產基金的時候可能會引入行業巨頭,一起來成立GP管理公司,把項目的管理整合和內部制度建設一起往前面推,如果單靠內生式來開展業務肯定是不行的。”
盡管人才、項目不占優勢,但廖梓君表示,“不掙錢也要先把團隊培養起來”。“我們要先做案例,先積累經驗和培養隊伍,我們并沒有把它當成公司的業務收入和利潤的增長點,現在一年能做兩個都不錯了。”
并購人才的匱乏的確困擾著這個行業。廖梓君介紹,目前公司手上正在做的兩個并購基金就遇到很大的挑戰,“我們投資團隊的來源是從金融機構、大學、研究生和EMBA出來的人,真正操作并購的時候,會發現金融人的思維和企業家的思維差距很大。”廖梓君認為,這對行業做并購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所以對于做并購而言,人才比資金似乎更重要。在他看來,只有現在開始培養團隊和積累經驗,做出品牌和示范,才能等到三五年后并購的大潮來臨時占領市場。
深圳天圖資本合伙人、首席投資官馮衛東認為,做并購基金要多考慮品牌的問題。“對企業而言,真正有價值的并購是基于品牌的并購,而不僅僅是財務的并購。并購之后品牌如果還能夠保留,而且品牌本身比較強大,并購會做得比較好,如果搞成合并品牌,就失敗了。”
在眾多創投人士看來,目前中國仍處在并購的初級階段,更是并購基金的初級階段。那么并購基金的GP如何在這個大的歷史環境中更好地服務于這次并購浪潮?力鼎資本CEO高鳳勇介紹,經過8個月的研發,找到了符合公司策略的投資方式,“以20億到60億總市值區間的上市公司為核心,通過橫向并購整合集中,這樣來展開并購基金的服務。”在我國不具備大量金融工具、高杠桿時,力鼎資本還提出設想,在資源和組織的準備上,通過和著名的信托公司、銀行、知名券商設立平臺,不斷豐富投資體系,也希望在并購中引進具有國際結構化特點的夾層融資概念來服務于并購。
東方賽富董事長劉俊宏也表示,盡管體量較小,但在IPO暫停期間,東方賽富也在參與并購。“我們和各位‘大佬’不同,東方賽富做的是天使投資級的小并購。先運營,待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再賣給別人運營,這個過程我們拿到利潤就滿足了。”
并購基金成主導仍需十年
雖然并購基金正在發力,但倪正東也指出,并購基金目前的整體占比依然是有限的。在他看來,“并購基金要成為主導至少還需要十年時間”。
在人才儲備方面,汪鵬認為,并購是這兩三年被市場推動起來的,因此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做并購都沒有太多的人才儲備,市場上有能力做并購的人并不多,所以PE和創投算是走到了并購的前沿,要開始不斷培養人才。而創投有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上的項目源優勢,至于一級市場之前的并購整改就應該多和其他人合作。
汪鵬認為,并購基金的市場并不是一兩個實力很強的PE就可以做起來的,還要看市場上做這些事情的資金量有多大,做這種并購必要的一些估定在我國是否能提供出來。“像國外有很多債權工具去做杠桿的融資、收購等。”
另外,一個地方的并購基金市場能否做起來還要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當地政府是否有引導基金,政府出一部分錢扶持當地的創投企業;另一方面是稅收的優惠,因為創投企業也是有限合伙的模式,在給投資者分配利益的時候必須要交20%的稅,地方政府的稅收優惠對創投企業發展基金來說很重要。
然而,在廖梓君看來,一個并購基金要成立,必須依托于這個市場非常強勁的被并購和并購行為,但是并購市場的成熟要依賴四個重要的市場環境:第一,產權的明晰、非常方便的過戶和交易;第二,對股東文化的尊重;第三,職業經理人的職業操守;第四,有豐富的金融工具可以用到并購環節當中。“這四點在目前的中國金融環境下都不具備,所以中國的并購案例只能是個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