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區域規劃密集出臺。制定規劃遵循了哪些原則?區域規劃“含金量”是否在降低?在國務院新聞辦6月10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范恒山對我國區域發展政策作了詳細介紹。
內容更加深化、細化和實化,使宏觀政策更加明確地體現區域指向,這是范恒山首先介紹的一個方面。他說,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區域規劃和區域政策文件,推動區域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區域增長格局發生重大轉變,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不斷涌現;老少邊窮等欠發達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生產力空間布局不斷優化,主體功能定位逐漸清晰;區域合作與對外開放水平大幅提升,一體化進程深入展開。
在繼續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區域統籌協調,以市場為基礎,從更高層次、更廣空間,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要素自由流動,以此優化區域發展格局,這是區域規劃的重要目的。范恒山說,新的區域規劃體現了5個特點:
一是更加注重促進東中西部、沿海和內地的聯動發展,加快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二是更加注重沿大江大河和陸路交通干線的引領發展,積極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帶和增長極。三是更加注重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和協同發展,促進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四是更加注重推進國內與國際合作發展,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五是更加注重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高國土空間開發的科學性。堅持海陸統籌或者水陸統籌,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注重環境保護。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把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有機結合起來。
區域規劃體現分類指導原則的同時也要有重點。范恒山說,從區域重點來說,主要抓兩類:第一類是抓條件較好地區的率先發展。這個率先發展更多地體現在區域政策上,讓條件好的地區承擔一些先行先試的改革任務,改革任務有的直接圍繞發展進行,有的指向建立創新機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二類則要抓好制約整體經濟發展的欠發達地區的發展。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面臨新挑戰。范恒山說,區域差距仍然比較大,特別是地區間的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擁有財富的水平等重要指標的差距,并沒有明顯縮小,有些方面可能還在擴大。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等重大問題還沒有取得顯著進展,我國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發展的基礎仍然比較薄弱,發達地區轉型發展的任務依然繁重。無序開發、惡性競爭的情況也仍然存在,推進區域合作和聯動,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面臨著許多障礙。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內涵在不斷豐富,要求也不斷提高。在著眼縮小地區差距,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同時,還要統籌解決包括產能過剩、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治理“城市病”等問題。同時我們還要尋求制度和法規層面的體現和確認,工作難度越來越大。
范恒山說,區域規劃不是“切蛋糕”,而應從全局考慮,把地區比較優勢發揮出來。“每個規劃都有‘含金量’,突出它的比較優勢,就是最大的含金量?!彼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