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動互聯網的世界,貌似用秒來計量事物的變化速度已屬慢節奏。當很多人還沒有弄清楚什么是C2C、B2B、B2C,O2O就像一陣旋風,呼嘯而來。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農牧行業如何應對飛速變化的商業環境,是農牧人必須思考多喝應對變化如此之快的商業黃靜。
關注前端消費者
在和信商學院院長戴安度看來,移動互聯時代最大的特征就是商業模式出現了根本性的轉變,尤其要關注前端業務,也就是說,不管你提供種苗、飼料、添加劑,還是提供屠宰肉,有一個很重要的要求就是前端消費者要認識你,如果前端消費者不認識你,你就沒有任何機會。
比如“三只松鼠”,僅用65天的時間,其網店的堅果銷量就達到全國第一,而且在“雙11”當天,銷售額更是高達766萬元。再比如,小米手機用3年的時間使其市值達到100億美元,聯想用30年的時間市值也是100億美元,聯想需要花30年做的事情小米只用3年就做到了。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已被改變。
通俗一點說,顧客可以解雇所有人,哪怕你是老板。如果一個企業不能為其所處的產業、為顧客創造價值,就會被淘汰。這就要求傳統行業回到商業的本質,企業做的所有事情都必須是對顧客有所幫助的。
而農牧行業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很多農牧企業所做的努力,在消費者那端沒有意義。農牧企業要發展,必須從關注農牧本身轉移到關注前端消費者。而不僅僅是關注養豬的利潤在哪里,如何降低養殖的成本,或者整個產業鏈的價值在哪里,產業轉型升級后的效益在哪里。
認清品質的含義
在大環境下,企業對產品品質的要求必須更高,而且范圍更廣。因為,移動互聯網對企業帶來的最重要的挑戰就是全程可追溯和全程可視化。
而做農牧企業最大的難點恰恰就在這個地方,我們并不是說不能把這塊肉做出來,也不是不能把雞養好,關鍵是我們能不能讓消費者看得到我們如何把肉做好,把雞養好。這種全程可追溯和可視化是互聯網完全可以實現的,是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消費者對產品生產者的基本要求。”
IT圈子里有一個段子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丁磊養豬”。為什么丁磊會去養豬?不是丁磊真的會養豬,而是為了可以全過程跟消費者互動和溝通,養豬的整個過程全部基于數據庫,基于格式化,基于全過程可追溯。做到這一點就足夠了,足以建立起消費者對生產者的信任。所謂“大數據”最難但是也最有意思的是,時間和空間完全被突破人與人的關系被無限的拉近。
總體說來,企業的競爭力不是來自于其自身的優勢,而是來自于其愿意努力且通過不斷地學習而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去準備,那你一定是有機會的,因為移動互聯網還有一個特征就是:從不單純追尋盈利,而只做成功模式的顛覆。”
重新定義企業管理
以前談到管理的時候,大家都在談如何解決問題。遇到問題的時候,大家也很愿意尋找原因,而在找到原因解決問題后就認為擁有了良好的管理能力。但這種管理論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已不再適用。新的時代背景要求大家要去尋找機會并在不斷尋找的過程中解決問題,正如一位偉人所說的“在發展中解決問題”。
在移動互聯網主宰的時代,企業利潤的增長方式跟以前不同,以前企業利潤的增長方式跟行業總的增長是并行的,只要行業在增長,企業就在增長,而企業只不過比行業增長稍微快點兒,就可以獲取增長。當行業不增長的時候,機會以及企業對機會的把握則是行業能否增長的關鍵。所以,當行業不增長的時候,企業首先必須是尋找機會,然后才是解決問題,這是新的管理能力要求。
具體到今天的農牧行業,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已經進入“劉易斯拐點”。也就是說,成本在不斷上漲,但整體需求卻不那么旺盛。“這個時候,經營模式就必須改變。”眼下,飼料企業不應該再擴大規模、追求快速增長了,因為當前成本的提升已經是決定性因素,而大規模快速擴張無法消化成本。這種情況下,經營模式就要變。不要用經驗去理解市場,要有非常強的危機意識,勇于自我超越,不斷驅動內部的變化。無論是遇到低谷還是遇到波折,都要讓它變得有價值,從失敗當中去學習優秀的同行、去合作、去競爭,而不是固守自己的市場,要做到真正的全員創新。
10年前,農牧行業的市場競爭只有一個維度,即只要把控成本,就可以。而10年后的今天,農牧行業的市場競爭要求卻變成了多維度,既對成本、質量、速度有要求,還要要求能夠柔性化生產,競爭要素變了,不能再靠一個方法去做市場。畜牧業是“生命”的生產,要做到柔性的規模調整,就更加難上加難。但只有調整,才能保證畜牧行業的復蘇。